小圈圈的媽 wrote:台北稅收那麼高,主要是因為很多公司把工廠設在中南部,把總公司設在台北的關係吧,不然服務業的產值真有那麼高唷~~ 你可以稍微去查一下各縣市綜合所得稅繳納金額。綜合所得稅是看該納稅人所在的戶籍地址來計算,與公司工廠登記地址無關。比如說蔡依林工作都在香港中國,她的納稅地址在台北市。台北市市民一年繳納綜合所得稅在2000億元左右,高雄市市民繳多少讓你查查看。
JENF wrote:原來高雄捷運1980就提出了,只慢北捷2年,結果在1999年才定案,而北捷在那年已經雙十連線。中間消失的19年在幹嘛,如果當初跟北捷一樣效率蓋下去,現在高雄會這樣嗎? 高雄市拿不出自籌經費,所以說就算中央願意給,拿出一樣比例的補助款給高雄捷運,高雄市也拿不出錢來蓋。當年高捷選擇採行bot是有原因的,高雄市府想要省300億元。另外,台北市在蓋捷運時,當時民間氣氛並不支持蓋捷運,社會普遍認為這就只是車站比較多的火車罷了。
小圈圈的媽 wrote:為什麼不能有「如果」? 為什麼連續幾十年來,各項政經資源都要過度集中在台北? 就不能改變嗎?均衡台灣南北差異並促進臨近縣市的地方開發,本來就是中央政府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一直把資源往台北倒,把流浪狗往南部趕... 以中央分配資源來說,以每人納稅額來計算,根本就是對台北市極度不公的狀況。我國的地方財政本質,就是幾個納稅額高的縣市抽的稅,去補貼某些稅繳非常少的縣市。你說均衡南北差異是中央政府「應該做的事」?我並不這樣認為,投資一些建設還是要考量使用率,不然像某縣在某總統任內蓋3個機場,結果通通關門大吉,那就很好笑了。
zeus lu wrote:很明顯感受到民眾使用捷運的意願越來越高,但捷運的商店街,業績應該是少的可憐; 這不是很矛盾?zeus lu wrote:我在高雄定居約四年左右,這四年間常搭捷運,很明顯感受到民眾使用捷運的意願越來越高 常搭 是每天,每周,還是每月?這落差是很大.個人改用捷運上下班半年多以來,怎感覺不到有啥變化?(因坐捷運,每天來回須走1個小時的路,這還是離捷運站一兩個路口的區域)都是老面孔,如有多的都是帶著行理去搭高鐵或飛機的旅客.用來通勤的還是那些人.
高雄捷運運量統計表最近這三四年,運量確實有明顯的提升啊,平均日運量從12萬提高到16萬,大部份是週末假日或一些活動拉高的,週一至四上下班通勤的日子大約多了2萬人,假日或大型活動日多了大約6~7萬人。沒感覺人變多的主因是通勤日還沒有到擁擠的狀況吧,所以比較無感。
lulalla wrote:高雄捷運運量統計表最近這三四年,運量確實有明顯的提升啊,平均日運量從12萬提高到16萬,大部份是週末假日或一些活動拉高的,週一至四上下班通勤的日子大約多了2萬人,假日或大型活動日多了大約6~7萬人。沒感覺人變多的主因是通勤日還沒有到擁擠的狀況吧,所以比較無感。 個人覺得是陸客自由行的人增多所貢獻的.除學生,觀光客外,一般通勤乘客很少會三五成群吧?(三多至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