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高雄房價回不去了

我目前是沒有買賣的需求,
但是擔心如果30年後,
上述20-30坪的中古大樓的房價確要
2000萬,可是整體薪資結構確沒有成長,
就跟台北跟香港目前情況相同,房價所得比超高,
這樣真的好嗎?

目前高雄房價已經超出基本面,被投資客炒過頭了。
我只知道高雄土地在恢復水準。以國際水準比還落差很大,所以北客,港資,ˊ
中資虎視瞻瞻,必定會達到個水準才會停下來,目高雄機會空間還蠻大的,今天來到台中,看個報紙,發現台中西屯國宅3房2廳9年屋開價1200萬,台北國宅來到2-3000萬,如果對照高雄國宅距離還算很遙遠,高雄國宅目前最高7字頭,所以各位該如何看高雄未來房價走勢呢,相信各位心中有那把尺囉。

想像未來幾年是不是窮人翻身的年就不知了,千金難買早知道,錢通常是往低處流,流到滿就停啦。n




海大如果頂新特區賣不好的話,
不妨前進台中賣房啊~
高雄人需要的是產業升級,就業機會!
而不是雙手張開歡迎外地人炒作房價,
然後本地人都住蛋白蛋殼區,
外地人都住精華區,
好比最近不是說華人桂冠的買家裡面很多港澳人士~
嘖嘖嘖........
文化中心後面的四維國宅 (A,B,C,D,E 五棟 , 每棟10層樓 ,每層8個住戶) 家裡買的時候是預售屋 ,買價不到300萬 . 買後約6年的樣子 , 隔壁國泰建設剛好蓋起來賣. 國小同學家裡有買到 , 當時有去看 , 那時大概接近900萬左右 .

民國78年換屋 , 四維國宅那間賣300多萬(有小賺一些) , 換一間前金區的中古透天 , 當時買600多萬 , 就一直住到現在沒在換屋.

8年前我一個朋友買在科工館附近 (電梯大樓新古屋,40坪含車位 ,在小巷弄內) , 當時買在300萬與350萬這個區間 ,他跟建設公司的老闆有認識 , 可以用這個價格成交.

6年前另一個朋友在漢神巨蛋附近也買差不多坪數的約400萬出頭 . 現在買同樣條件的新屋或中古屋可能要花更多的價錢才能買的到 . 但那些在高雄工作的朋友薪水卻沒增加到可以負擔現有價位的水準 .

這十幾年來高雄的產業沒有很明顯的成長 . 我國小 , 國中 , 高中同學能回高雄的大概只有醫生 , 律師之流的才能回得去 . 其他都往北部 , 竹科或國外發展 . 沒有人會不希望自己的家鄉繁榮昌盛 , 但以現今的高雄來看 , 人不斷的流失 , 房子卻是越蓋越多 , 看起來很繁榮 . 回歸到基本的產業結構跟人民就業面來看 , 這一切頗不真實 !
好啦,po幾張高雄輕軌施工圖,讓大家參考喔。













礎潤而雨 wrote:
文化中心後面的四維國...(恕刪)

看來真的挺不錯的
超期待
102年台灣失業率3.96%,單一縣市最高4.3%,高雄市4.2%
失業率這麼高,房價不是本地人推升
而是被政府聯合投資客和外資炒高的
表面上城市風貌進步很多,其實是靠舉債做出來的,
幾屆在野市長建設以來,頗獲市民好評,生活空間變漂亮,
但實體經濟卻還是很弱
最近的討論,高雄失業率和薪資成長率都很醜,物價和房價卻不斷飆升,苦啊~~

ivy0125 wrote:
102年台灣失業率3...(恕刪)


硬體面,高雄人都看得出都有在進步、規畫很多重大建設
輕軌真的可以讓普通市民取消機車或汽車使用率?3%、5%或是10%…
相信初期應該不少人會嚐鮮搶搭…
但整體工程實質回饋到底是廠商或是市民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是工程背後的黑暗一面…

軟體面,就依市民就業狀況來說,也沒有進駐一些大廠,以增加勞動機會以提高薪資提高等…活動部份也都是重北輕南……

又回歸房市上
人氣NO.1花媽都把錢花在工程上,讓市民感受到市容變化,以穩固選票,而不敢得罪建商興建一些國宅等(假設市府可推行)讓大部份市民(尤其低收)不為房子所苦……
希望下個四年裏,花媽可以再解決食安、住宅,不再把重點放在"行"上…
JENF wrote:
我目前是沒有買賣的需...(恕刪)

魔流劍劍魔流 wrote:
硬體面,高雄人都看得...(恕刪)

謝陳兩位市長高高舉債把原本工業城市的高雄變漂亮是看得見的
但去工業之後呢?除了市容變美,如您所言沒有增加工作機會
身邊好多高雄人離鄉背井去了,這竟是發生在直轄市
如果經濟基本面不好,房市能撐多久?
您說希望花媽下一個四年做的更好,我也覺得高雄市民會讓她連任
但同時,我個人也覺得2016政黨輪替機會很大,因此,房市準備繼續下跌吧
就我個人出差歐洲跟日本的感想
先進國家,就我觀察到的對於人民的"行",還挺便利的
不論是鐵路、捷運、地面鐵路,都是便捷

可是高雄呢?
人民每天最需要的 上下班 上下學
有哪一個交通工具可以直接到達?

楠梓加工區 / 大寮加工區 / 林園工業區 ....?
各國民高中小學?

舉債建設,讓人民生活改善前提很棒
可是實質上的經濟基礎-工作機會也要跟著增加

亞洲新灣區很好
但我想反問,實際的工作機會可以增加多少?
把高雄市政府約聘的工作人員扣除,實際的失業率又是多少?

工業城市不會不好
因為服務業的基礎還是需要由製造業提供
通通把製造業趕出了高雄甚至台灣,那單單靠進口,以台灣的條件可行性是多少?

這麼說好了
如果製造業這麼不重要,那為何不敢開罰日X光?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