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無用.有個"AFASI 圖台(航測及遙測分署航拍圖)"https://image.asrs.gov.tw/可以看看幾十年前的地理環境.會形成大埤塘是有它的道理的,就是因為地勢低,其他地方的水往這裏匯集,所以成為大埤塘嘛.當大埤塘被填平無法容納大量的水,水流只能在此地&附近亂竄亂淹囉.幾十年前中國也搞"與天爭地"這種傻事,把洞庭湖&太湖&鄱陽湖填出一堆新生耕地,結果雨季一來到處淹大水.這幾年腦袋清楚了,反過來搞"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這些事.我要看看在這件事上我們先進的台灣會比落後的中國晚多少年發現這個問題.
老高雄地產人分析: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日治時期.陳中和林商號等早先發家足跡由鹽埕沙仔地一路向東.大港埔.文化中心中博通後往凹仔底美術館前進本身原木合板拖船愛河水道地勢就是低漥加上鐵路地下化.柴山.一路到左營軍港桃子園海軍陸戰隊柴山龍泉寺湧泉也消失了.美化市容減少深耕樹系發展加上不合理容積獎勵措施.美術館特區新空屋數萬間成長合板廠開發將會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