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國泰Double A」建築成本分析

Bimmerfly wrote:
'102年的時候房...(恕刪)


根據實價登錄,目前平均成交52戶,總銷售額:114828萬,總銷售坪數(含車位):4476.1坪,平均銷售價:25.65萬/坪

我算出來的平均可售單坪成本:
(建物+土地)≒22.59萬/坪

此外,要再加上代銷抽成。

簡單來說,若以合理利潤+代銷抽成共35%來回推成本,扣除建物成本與利息成本,土地購入成本則為50.96萬/坪。

國泰若按我的推理,現在就是設定土地購入成本為50.96萬/坪,來賣Double A第一期,這是我算出的結果,合不合理,划不划算,眼光失準造成爆增的購地成本有沒有全加在消費者身上,另外,附近建案成交價多少,看倌們請自己看數據來判斷是否值得購入。

此外,實價登錄,107年/7月,英德街與和平二路交叉口角地成交價40萬/坪,共45.68坪,住四;Double A第一期同樣住四,但面中正足球場,且方正大素地本來就更值錢,合理市價多少讓看倌自己評估。

崑庭棋琴17重奏
三發晶沙

若合理利潤+代銷抽成假設為共25%來回推成本,扣除建物成本與利息成本,土地購入成本則為61.58萬/坪

如果有人認為合理利潤+代銷抽成要更低,可以自己去計算回推土地成本價,我用到的資料都在第一篇。

物件的行情,需要綜合數據去評估,合理價多少,內行人各自有算法,自住兼投資,也是需要技巧,不能只靠運氣和想像。

derekyu928 wrote:
根據實價登錄,目前...(恕刪)

土地價格隨時間變動大,
每個建商購入時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
但以建商購入成本多少來推論每建坪賣多少划算是不太具有意義的,
因為當下這個時間點市價成交多少就是價值多少,
買比這價格低才是划算,即使建商賠錢賣但若高過這市價還是不划算.
不過就投資而言,當下划不划算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未來價值是否成長得快.
自住喜歡就好,歡樂幸福無價,划不划算就更不重要了.
HWT2013 wrote:
相對應遠雄近期也以...(恕刪)


我後來檢視了土地使用分區,發現Double A第一期土地是「住四」,第二期隔了廣東三街則是「商四」,但國泰是公告一次一起購入的總價,所以若按容積率比例重新計算了土地價格,Double A第一期的土地金額約6.79億,平均75.88萬/坪,不該算成超過百萬/坪,這樣看來國泰第一期這塊似乎沒有買貴非常多。
Oi

derekyu928 wrote:
可銷售建物平均造價:
7.75億/6785.6坪≒11.42萬/坪

可銷售建物土地成本:
7.58億/6785.6坪≒11.17萬/坪

平均可售單坪成本:
(建物+土地)≒22.59萬/坪..(恕刪)



大樓建坪跟土地持分比例差那麼多
可售成本1:1去算,
難怪數錢數的很爽....

另外, 土地成本跟建築成本差不多
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建議你還是重算吧,
papasi wrote:
大樓建坪跟土地持分...(恕刪)


目前可獲得的資料就是如此,如果你能計算,並分享結果與算法,或許可讓找出我的盲點在哪,歡迎一起討論。

隔行如隔山,不了解的事太多,任何可能性都不能排除,若一味的憤世嫉俗、剛愎自用,你我都難以自我突破。
derekyu928 wrote:
目前可獲得的資料就是如此,如果你能計算,並分享結果與算法,或許可讓找出我的盲點在哪,歡迎一起討論。

隔行如隔山,不了解的事太多,任何可能性都不能排除,若一味的憤世嫉俗、剛愎自用,你我都難以自我突破。..(恕刪)



噗...
上下兩句差距真大...

是說...我分享的算法已經打到不想打了
相信你也沒興趣爬文

我會回你是因為最基本的觀念 ->土地成本&建築成本
在你做完結論時,卻沒發現這個差異

anyway...
我就用分享完算式,大家回的話跟你分享吧...
->大家都說成本不是重點,
papasi wrote:
噗...上下兩句差...(恕刪)


我的簡易算法是假設在預售階段就完銷,(土地總價+容積轉移預估成本)*購地到成屋時資金投入時間預估利息+ 建物建造總價=總成本。不計建築師設計費、規費、廣告、購屋者預繳總價30%的利息......等雜項。

總成本部份,我認爲在大數據之下,小部份用預估值,誤差值上下不會太大。
我有算過「國泰R15」「國泰R13」,並比對國建104年、106年財報中認列的建案成本總金額,確實很接近。

國泰R13
國泰R15

銷售總面積部份,則包含主、附屬建物、共設、車位.....整個建案所有權裡包含的面積。

總成本/銷售總面積=單坪可銷售成本

以現有的資料,請問你的算法是? 有連結嗎?我是真的想學習

papasi wrote:
噗...上下兩句差...(恕刪)


我找到你po的公式了

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管銷+廣告+利潤=售價
(土地持分* x元/坪 , 建坪* x元/坪)
(廣告跟管銷都算總成本10%成本)



套用你的公式,我的數據,(土地持分* x元/坪 , 建坪* x元/坪),算出來土地成本+建築成本,這部分和我的算法的答案相同,你可以自己算一次。


我的算法是排除管銷+廣告+利潤,因為這些是可以伸縮的,但要盡量找出正確的土地購入成本(含容轉和時間利息)+建物總承包價,最後再找出建案所有權裡的所有面積,再以(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總面積,最後算出「可售建物的平均單坪價」。

此算法,土地持分價值會轉移入「可售建物的平均單坪價」,但仍可看出可售建物單坪造價,因爲是土地與建物是分開計算的。

買房,建商目前都是以建坪計價,不會另外算土地價格出來;然而,中古屋的算法又有所不同,因為建物會有折舊率,土地部份會有漲跌,但仍可計算。

另外,土地成本不一定會大於建物成本,尤其是超高大樓;你若有購地自建的經驗更能體會,好的建物建造單價可以很高,便宜的建地,市區外圍就有了,建商用便宜的土地蓋豪宅,這也不少見了。
derekyu928 wrote:
我的算法是排除管銷+廣告+利潤,因為這些是可以伸縮的,但要盡量找出正確的土地購入成本(含容轉和時間利息)+建物總承包價,最後再找出建案所有權裡的所有面積,再以(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總面積,最後算出「可售建物的平均單坪價」。

此算法,土地持分價值會轉移入「可售建物的平均單坪價」,但仍可看出可售建物單坪造價,因爲是土地與建物是分開計算的。

買房,建商目前都是以建坪計價,不會另外算土地價格出來;然而,中古屋的算法又有所不同,因為建物會有折舊率,土地部份會有漲跌,但仍可計算。..(恕刪)



是你複雜了,
成本在買下去的當下就固定在那邊, 不會變動
你一直要把時價跟成本牽在一起,
只是會覺得現在這個價位很合理而已...
-> 台灣很瞎的社會住宅就是一例, 也是世界紀錄了..


另外...平均是一個很好騙人的東西
平均5, 可以是1+9, 2+8, 3+7, 4+6
只要加入標準差就可以知道實際狀況是什麼...
你有看過計算房子的標準差嗎??
柯柯...
建議你的人生僅量不要太常使用平均數這個東西...


anyway...
我的算法是1戶....很簡單,
你手上拿到的權狀, 直接照上面的數字算就好
然後, 你說我沒精算...
你好像沒看到我把建築成本分實際坪數(65%)跟公設(35%)
這就是很多人陷入平均數的遊戲

權重不一樣, 加起來算平均, 再來乘建坪???
權重不一樣, 加起來算平均, 再來乘建坪???
權重不一樣, 加起來算平均, 再來乘建坪???
噗哈哈哈哈...


算好的數字*總戶數, 那也會等於總數,
-> 另外,你可以用透天跟大樓驗算一次,
就會知道為什麼大樓的土地成本要稀釋在建坪裡
上面重覆了3次的話, 在這邊可以再玩一次

水清無魚阿阿阿阿阿阿


驗算後, 你再去對照新聞寫的數字就差不多了...
什麼??差很多.....
那就是在某人的口袋啦....
柯柯....


這是很久之前, 有在炒高雄鳥松圓山豪宅的長輩教我的算法
他沒來的及跑, 所以靠關係在我任職的公司當財務長
有幸跟他聊天學到的
要不要相信, 自己去驗證吧...


是說...再怎麼會算最終還是落在交易
交易就是雙方同意才有
人家不賣, 你算的再準其實也就是驗證算式正確而已啦...
別太執著了, 就是作錯事才生在台灣
多做點好事, 去為人民著想的國家投胎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