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忽略了下面的事情
1.大眾運輸系統,不是以是否賺錢為判斷成功與否的依據,公共運輸政策涵括了區域發展、弱勢照顧等層面,否則所有偏遠地區的公車難道都該停辦?老弱身障搭車都不應該給予優惠?
2.台北捷運與高雄捷運,從興建到營運的經費負擔方式不一樣,北捷當初興建的費用是由政府負擔,營運則交由北捷公司,高捷則是bot,大部份的興建經費由高捷公司負擔(經費多為銀行聯貸)。以開店作生意來比方,一個是人家把店面、生財器具幫你準備好,你只要來負責經營就好(每月營收扣掉人事等開銷,就是盈餘,開店面投資的成本?那不關我的事),另一個則是店面、設備要自己先投資設好,才能作生意,更遑論二者店面地段的不同,要如何以同一標準來評論?
3.大台北生活圈與大高雄地區的人文地理環境不同,六百萬人vs二百萬人、常下雨vs四季如春、市區有多條主要河川及防洪堤防阻隔的盆地vs幾乎沒有大條河川阻隔的平原,先天條件不同造成後天人民對捷運需求程度的差異
我台北求學+工作待了超過十年,有幸(or不幸?)剛好正是當初的木柵線開始興建的時間,記得當初住在內湖的同學,放學後都是待到七點才從市區坐公車回去,因為5-7點路上實在太塞了,可能5點坐車,7點才塞到家,倒不如7點坐車8點到家來的實在
當初社會與論普偏認為,北捷早在民國70年代就應興建了,而不是等到市區道路已不勘負荷,再來開腸剖肚的興建捷運。已經20多年後的今天,我對當初台北的路況仍記憶猶新。
高雄人是幸福的,可以不用面對當初台北的遭遇,高捷有更新更宏偉的設備,現在就只缺讓市民的交通習慣改變,讓高捷的運量再提升了。
================================
找到一篇新聞連結了
觀察高捷公司的財務狀況,目前帳面虧損約2億/月。分析原因,因高捷BOT的特性,高捷公司必須攤列折舊及利息,這些費用就佔了虧損的6成,而台北捷運為政府自辦,所有工程皆由政府出資,產權屬市府所有,因此台北捷運公司不必攤列折舊。周德利指出,如果北捷攤列折舊費用,一樣難脫帳面虧損。
http://www.nownews.com/2010/09/15/11490-2646744.ht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