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首見盈餘-高捷日均運量15萬

終於可以堵住北部媒體的嘴了
以前北部人常常對我說 高雄捷運真的會不會倒 是不是沒人坐

常解釋到不想解釋了
真的被媒體洗的太深了
我覺得以高雄的「人口」,會盈餘也不意外啊
台北捷運過了幾年才盈餘??也是很久啊
高鐵不也是連續虧了五年才有盈餘.....
我是水瓶子,請叫我瓶子,英文是叫不出來的啦,我什麼都沒掌握好,如今我能做的就是抓住騎單車的這快樂時光
「郝建生說,元月高捷日運量有15萬8000人次,月營收1億2000萬元,比去年同期成長近8%,是高捷通車以來首見單月盈餘(不計折舊和利息支出)。他分析運量增加,多少受惠於春節、寒假和高雄燈會等活動。」

看不出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地方?
每次討論到高捷,常淪為政治文或戰文,看另一篇已進回收區的文就知道了

要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忽略了下面的事情

1.大眾運輸系統,不是以是否賺錢為判斷成功與否的依據,公共運輸政策涵括了區域發展、弱勢照顧等層面,否則所有偏遠地區的公車難道都該停辦?老弱身障搭車都不應該給予優惠?

2.台北捷運與高雄捷運,從興建到營運的經費負擔方式不一樣,北捷當初興建的費用是由政府負擔,營運則交由北捷公司,高捷則是bot,大部份的興建經費由高捷公司負擔(經費多為銀行聯貸)。以開店作生意來比方,一個是人家把店面、生財器具幫你準備好,你只要來負責經營就好(每月營收扣掉人事等開銷,就是盈餘,開店面投資的成本?那不關我的事),另一個則是店面、設備要自己先投資設好,才能作生意,更遑論二者店面地段的不同,要如何以同一標準來評論?

3.大台北生活圈與大高雄地區的人文地理環境不同,六百萬人vs二百萬人、常下雨vs四季如春、市區有多條主要河川及防洪堤防阻隔的盆地vs幾乎沒有大條河川阻隔的平原,先天條件不同造成後天人民對捷運需求程度的差異


我台北求學+工作待了超過十年,有幸(or不幸?)剛好正是當初的木柵線開始興建的時間,記得當初住在內湖的同學,放學後都是待到七點才從市區坐公車回去,因為5-7點路上實在太塞了,可能5點坐車,7點才塞到家,倒不如7點坐車8點到家來的實在

當初社會與論普偏認為,北捷早在民國70年代就應興建了,而不是等到市區道路已不勘負荷,再來開腸剖肚的興建捷運。已經20多年後的今天,我對當初台北的路況仍記憶猶新。

高雄人是幸福的,可以不用面對當初台北的遭遇,高捷有更新更宏偉的設備,現在就只缺讓市民的交通習慣改變,讓高捷的運量再提升了。

================================
找到一篇新聞連結了

觀察高捷公司的財務狀況,目前帳面虧損約2億/月。分析原因,因高捷BOT的特性,高捷公司必須攤列折舊及利息,這些費用就佔了虧損的6成,而台北捷運為政府自辦,所有工程皆由政府出資,產權屬市府所有,因此台北捷運公司不必攤列折舊。周德利指出,如果北捷攤列折舊費用,一樣難脫帳面虧損。


http://www.nownews.com/2010/09/15/11490-2646744.htm



總之高雄在地人大家多支持吧! 我只要是捷運能到的地方都盡量搭捷運, 甚至幾次不惜走路40分鐘才到家 (我實在是等不到公車)..
大家一起加油吧!
在台北討生活

看見新聞超開心的 !!!!!!!!!!!!!!!!
js740419 wrote:
雖然我現在在新竹討生...(恕刪)
比去年同期成長近8%

還蠻高興的啊
han172189 wrote:
「郝建生說,元月高捷...(恕刪)
科技業有在高雄好好發展我就留高雄啊

為高雄高興你管的著
blu-ray wrote:
還不是跑來"天龍國"...(恕刪)
民眾是需要被教育的~

再習慣機車的日子~突然改成捷運~

當然會引來一堆沒遠見的人的批評~

當習慣捷運的方便後~沒遠見的人又要開始抱怨捷運沒經過他家附近~

感謝分享這個好消息~高雄加油~
今年冬天好冷
騎車真是冷吱吱
高雄市區汽車不好停
還好有捷運
不然我都不想出門了
朋友從小港騎到五福商圈(他家附近沒有捷運)
他說他頭開始痛了
後來他還是騎車去最近的捷運站坐捷運

坐捷運比機車貴了些
但健康比較重要

是說夏天...騎車的人應該比較多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