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 1502 wrote:
海岸線侵蝕跟樓主...(恕刪)
不清楚, 因為之前在現場有立牌告知是下陷, 現在看來好像不是..至少官方說法不是..
不過..又找到一篇文章..有附圖可以對照, 真的差很大..
旗津海水浴場牽罟
我們是傘兵, 被包圍是意料中的事....老喬..
            slashliu wrote:
不清楚, 因為之前在...(恕刪)
你看那部落格第一張照片海水高度位置跟第三張照片海水已經淹到牽罟棚對照,
我個人對這我會說海平面升高淹沒沙灘,牽罟棚位置底下沙被掏空是因為海浪拍打,
第四張照片的海水高度位置再對照第一張照片,是海平面升高還是旗津下陷,
需要參考大地資料了,這我就不知是找氣象局還是那一個單位有資料對照了.
整個旗津、中洲到大林埔、鳳鼻頭原本就是高雄屏障陸地的沙洲
早期西方列強還在紅毛港設有據點
(這跟鄭成功軍屯時的佈局可看出端倪)
前鎮相對於左營舊城,可以說是"最前線"
當然就是與當時的荷蘭等海上殖民公司對峙的地方
當年紅毛港是面對台灣海峽的商港
對內有內海
當年的繁盛可以想像
而當年的旗津在高雄港開港後
內海的功能逐漸只有為工商港服務
靠海補撈的機能被迫消失
而二港口的開闢
一方面讓中洲一分為二
旗津變外島
對外延伸的二港口突堤
讓位於北側的沙岸失去沙源補注
越靠堤的北側越沒有沙
而突堤的南側則要設法排沙
因為南堤檔住沙的北流
長期而言
沙源的補注與南北漂移會達到一種平衡
但人類在沙的源頭及海岸進行的大型工事
改變了細沙漂移的生態
以南部主要的沙源~下淡水溪來看
上游太多不必要的攔沙工程、欄水工程
(某些程度是為取得溪沙的工程利益)
讓下游無沙源補注
自然的狀況下
由山頂土石崩解逐步由大石、中石、小石、粗沙、中沙、小沙、細沙
不同的質量配合季節性的水量
在人為干擾沙的自然移動及將水的搬移能力改變時
我們的環境就莫名的被改變了
高雄這樣
台灣到處也有小漁港的狀況如出一轍
沒事到處蓋漁港
結果也都因為突堤及原本地質就不容建港
所以沿海聚落被海水入侵(沒有沙的正常補注)
而港裡卻都是沙
最後是一個工程幾千萬幾億
毀了家園
港也蓋好開始淤積
原本要捕漁的機能無法創造任何經濟產能
卻很怪異的產生"長期清理淤沙"的莫名產業??
還有鬼影幢幢的"消波塊"產業!!!
還有最可惡的雲彰設離島工業區
民間的抽沙造陸工法超強
它們造陸還賣地賺錢
臨近靠補魚、養殖...等的產業全部失去潟湖屏障及生態改變(污染的事尚不說)
窮的更窮,財團飲血啃骨繼續為台灣的總體經濟拼門面...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