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花那筆錢的題目
而是花錢後的答案
這種置入性行銷的手法
已經成了國內外媒體的另類營利
無論是電子或平面
不過這是題外話
既然目標是行銷高雄
無非招商引資促進觀光推廣文化啥的
這支標榜名家掌鏡的廣告CF
卻把高雄表現得如此空洞、無趣、沒特色
為何?
一個對這座城市有點小認識的人
或許只是一個中學生都編得出來的腳本
要一個國際大媒體來成就這樣的無趣短片
其中的問題實在層層疊疊
行銷高雄的目的確認
目標是東、南亞國家的媒體收視群
希望引來的應該是商旅人口
可是影片的內容到底希望人家來幹什麼?
光的城市?
因為白天太熱希望大家晚上再來感受高雄?
拍得文不對題
問題是連光的美都沒有呈現丁點
兩個明顯的外地人
無趣地奔跑在幾個不甚美感的都會景點
這劇本說老掉牙還算誇他
隨便的呼嚨一下
搞段沒頭沒尾的音樂
結案請款
後面播出費不知還多少
裡面看到市府的無腦、砸錢了事、沒有擔當
時值爭奪提名的階段
大家只在拼花錢比場面搞活動搶媒體版面
完全的沒有用到腦汁的養份
高雄被表現得比大陸二、三線城市還無趣
更不用說其他非華文國家的人看了
會對高雄起了什麼心理化學反應
因為跟其他國家的都會城市相較
這影片只是花了30秒走帶走完了事~~
高雄的競爭力不是那些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都會景點(而且還缺乏內裡的景點)
高雄魅力不是較人來這些市府工程景點
而應深入民間的文化生態場域去擷取靈感及找到差異
人家要看要玩要體驗的異文化生活經驗
不是市府一年工程的成果驗收
很明顯拍攝團隊只來高雄"市"應酬一下
然後杯躬交錯完
不必對要拍的城市做任何功課
髓便掰一個似是而非的主題
花最少的製作成本
以樽節寶貴的渡假時光??
一個要爭取大高雄市市長的團隊
胸懷小到跨不過市界
過了那無形的界線不正是他們那群人勢必要統治的區域嗎?
連一點用在那的心思都沒?
政府花這種冤枉錢及置入媒體
如果對城市拿到的是反效果
乾脆拿那筆錢給市民自己來拍
選個一百段大高雄的小故事
市府補助翻譯的費用
用英、日、韓、簡中...字幕
PO上YT
還省更多、鑽更多
搞不好還不小心培植一個影視產業出來
政府那群腦殘的人
只會花我們的納稅錢而已啦!!
當資源氾濫、民意汎汎的時候
城市統治者就會在自我迷障中失去眼界
曾經在市府財政窘迫的時候
資源極少
有的市長就擺爛
但高雄市府曾有的發展思維
其實來自宜蘭幫當初的治理團隊
包括到今天的市府
依然走著當年陳、游縣長的治理思維
人家縣市經營者就嚐試用有限資源殺一條血路
這種團隊才值得我們去給予掌聲
但這城市初在謝市長初期,相對少資源時有闖出一點成績
中央開始就大量抑注金錢
當各局處發現錢根本花不完,花不完還要繳回國庫時
"花錢"成了目的
而不是過程
當時建立的各類委員會由原本的緊守資源用心做
到後來急就章把錢花掉了再說
反正市民會看到這城市不斷在進行工程及不斷在發包~~~
這座城市要改進的地方還太多
但如果市府、縣府、中央部會、各國營單位聯合成一個超大的發包怪獸之後
只編織建設美夢
不計開發後端的目的及作為
錢花了、就沒了,排擠掉的是市民的未來
市民可以鄉愿的盲從
但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承受我們的盲目罪果
我看不起那種愚昧的寬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