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否~也沒有人說出個標準來
捷運從開始之初就是三節車廂,因為目前的捷運高雄站只是臨時站,
永久站配合台鐵地下化高雄計畫與鳳山計畫的共購需求,正在蓋。
所以,高捷現在還在蓋~~R11永久站還沒有完工
等到鐵路地下化之後才有六節車廂的可能,因為現在的臨時站
根本沒有辦法停靠六節車廂。
另外,當初雖然設計高運量,但是南北的紅線很快就運量過標,
在沒有路網配合的情況之下,這樣的運量很難能可貴
(對比標準為北捷木柵+淡水前五年的運量)
整個運量不足是被東西的橘線拖下去。
為何?因為產業外移,本來中正路沿線的公司上班人口少很多
預期鳳山郊區移動到市區的人口,明顯不見了。
加上沒有進到中山大學,都是因素。
單就建造與營運的品質,其實搭過的都會覺得是舒適。
至於為何不用政府採購法,要用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這些都有歷史背景
(國民黨規劃的本條例是要替高鐵量身打造滴...,有興趣可以去看立法院公報)
高捷公司是業主,不是承攬廠商,光這點就跟政府採購有本質上的差異
所以說85%出資不能掌握全部,那是因為營運盈虧是民間自行承擔。
(但是交通服務提供的成敗當然是政府負責)
政府採購如果這麼美好,就不會有PPP。
但是PPP的美麗與哀愁,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盡。
cosmoco wrote:
高捷公司是業主,不是承攬廠商,光這點就跟政府採購有本質上的差異
所以說85%出資不能掌握全部,那是因為營運盈虧是民間自行承擔。
依據高雄捷運公司的網頁,
民國89年5月10日「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 司籌備處」由高雄市政府成立之甄審委員會評定為最優申請人,經與高雄市政府議約完成後籌組公司,89年12月28日取得公司執照,並於90年1月12日與 高雄市政府簽訂「興建營運合約」與「開發合約」,90年10月開始動工興建
所以高捷公司是民間與高雄市政府的BOT
當然是承攬廠商,業主是高雄市政府.....
另外,你可以想像一家公司
假如你出資85%,
結果卻由出資15%的人全權負責,
你會同意嗎?
高捷公司當初在興建時的狀況就是這樣,
還有承攬工程時,本來就需要盈虧自負,
那有說你因為要盈虧自負,所以去投標工程時
便要求政府幫你出錢,以成立公司的道理
Carter0625 wrote:
你認為造福大眾的公共建設~~
真的有善心的大員外願意出資不求回報嗎??
高捷如同其他的BOT,都是協商過的
在商言商,商人假如沒有利可圖,
就不會來投標
當初,投標廠商看到有特許期
(就是建好後,營收歸廠商的期限,好像是50年,且特許期過後,政府再出資買回)
廠商算一算後,覺得有賺頭,
就決定做了..
所以跟善心無關
如同楠梓污水下水道BOT,也是廠商看到污水建好後,
有特許期(就是高雄市政府會依污水量給廠商的污水處理費)及保證量
才會出錢興建
另外,高鐵也是,除了特許期外,還有沿線土地的開發利益
所以當初投標時,才會說政府零出資,
實際呢?
綜上,無論公共建設的性質為何,
廠商有利可圖才會來投標,
只是得標後,發現估算錯誤,
虧錢了,就要求修改合約,
這是不合理的....
當然是承攬廠商,業主是高雄市政府.....
我知道大家都是看網頁
但是網頁背後的法規怎麼寫的,這大概要開一堂民間參與PPP的課才有辦法說清楚
結論就是:
承攬不等於民間參與
高捷公司真的不是「承攬」廠商,那真的是政府採購的概念才可以這樣用。
承攬興建的利頭,就是單純興建。
民間參與,就是政府讓位,興建到營運開發,這個獨佔地位,你有辦法賺多少都算你的。
當年中鋼帶頭,大家就是不擔心興建品質,擔心的是不太懂做生意。
因為捷運賺節的利頭,本不在於運量,而是周邊的開發。
如今南機場開始有開發,這才是捷運公司可以獲利的重點。
另外,你可以想像一家公司
假如你出資85%,
結果卻由出資15%的人全權負責,
你會同意嗎?
高捷公司當初在興建時的狀況就是這樣,
------------------------------
這個說法,其實大部分人也是這麼想像,
但是,一來投資本身對象不是公司,而是「捷運的興建+營運」
二來,出資15%反過來講就是比起政府採購,政府少出了這15%(還要更多)
但是整體的營運架構是「民間營運」自負盈虧。
簡單說,制度本身沒有對錯,就是操作上目的在哪裡。
既然當初設定的是引進民間的彈性與活力,就要把這些抽象的價值算進去,
所以是先有這些民間公司來投標,取得「特許權」(這不是承攬人的概念)
然後誰提出來的規劃是政府投資最少錢的,誰得標。
因果上是這樣,所以要論對錯或好壞,
至少要先提個標準出來,沒有標準如何論對錯??
cosmoco wrote:
資15%反過來講就是比起政府採購,政府少出了這15%(還要更多)
但是整體的營運架構是「民間營運」自負盈虧。
以前,有去上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辦過的促參法課程
那時工程會的官員也是這樣的說法
只是當場被很多人提出質疑,
既然是要民間參與,
怎會政府出那麼多錢呢?
後來才改為民間出資至少應超過50%.....
假如政府出85%,
那不就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給民間玩嗎?
至於自負盈虧
大家可以看高鐵的例子
當初興建時,因為銀行不借高鐵錢
到最後竟由交通部背書
銀行才肯借錢
後來營運虧錢
竟也由政府出面
把利息降到2%以下,
為何不是由原始的五大股東增資呢?
因原始的五大股東聰明的很...
最好賺的興建時期已經過了(便是承攬工程)
營運期才沒有賺頭吔!
所以股東才不會想要增資
cosmoco wrote:
既然當初設定的是引進民間的彈性與活力,就要把這些抽象的價值算進去
沒錯,促參法的精神便是引進民間的彈性與活力,
結果呢?
商人對於虧錢的東西,是很敏感的
有賺錢的東西才有彈性及活力可言
更何況大家都拿高捷及北捷比較
所以捷運環狀線才會由BOT改為政府出資興建
更重要的是..
高雄輕軌也是政府出資...
假如BOT真的那麼好,
怎會更改呢???
這些都是事實,
可以由各位網友自行評斷...
高雄輕軌原本也想採BOT,
但歷經3次流標,
所以才改採政府出資...
當然也有許多的BOT不錯
如八里的污水處理場,台北101...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