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大家認為高雄捷運1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allen_yeh wrote:
建工學區一天幾萬人次的學生 沒有站
美術館 沒有站
高雄市政府 沒有站
澄清湖 沒有站
澄清湖棒球場 沒有站
前鎮加工區 沒有站 外加爛到透的接駁
整個前鎮加工區 一整天只有23班車
http://www.southeastbus.com/index/kcg/R12.html

巨蛋 ==> 車站要走路400 m 還不是地下的喔 得曬太陽/淋雨


1.建工是滿需要,但是雄工跟樹德比較近,高應大怕吃不到,除非路線是走建工路,但會變成樹德吃不到==
2.美術館?怎麼拉過去?而且美術館比楠梓火車站前還沒人潮==
3.澄清湖?誇張了...早上跟假日外,沒什麼人
4.棒球場?更誇張了...下車後要走去哪兒?
5.前鎮加工區?怎麼拉過去?楠梓加工區現狀好像也.....
6.巨蛋走到R14應該不到400m,因為旁邊家商操場一圈400m,那路程頂多2~300m
蓋捷運的目的!是紓解城市交通擁擠!不是用來炫耀的
如果那麼多 高雄人認為高雄悠閒的步伐是很好,這就表示交通是很順暢的,那蓋捷運幹嘛?
當初台北蓋捷運是因為太擁擠了,所以就須有捷運讓市民快速到達目的地,以免造成交通設施的壓力
去年我去高雄市出差時 ,同事是高雄人,晚上我要求他帶我到最有名的一個站(天花板有玻璃藝術) ,一進去發現行人三三兩兩,跟我在台北捷運擠沙丁魚的景況完全兩樣,最後發現站裡面人最多竟然是大陸人(這是什麼狀況),台北捷運是順勢而生但高雄捷運卻因民粹硬是建立
才導致現在高捷想叫高市政府接收,但市政府百般不願意的尷尬場面!



我住高雄,只有大學四年在台北
一看到老牌大專院校幾乎全在台北,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
而除了歷史因素外,對剛畢業的人來說,看到大公司、大型活動都在台北
加上媒體撲天蓋地的報導,還有西瓜偎大邊(人口、權力核心)的心態發酵
直覺反應當然是跑到台北去

當初「捷運會賠到倒」這個想法,就是媒體開始灌輸的
因為大眾運輸不發達的台灣,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世界各大城市的大眾運輸幾乎沒一個賺錢
(不只是報紙和電視,某家三個字母的雜誌也曾經拿高捷財務來娛樂讀者)
還有「只會裝燈泡」的問題,也沒人關心裝了這些「燈泡」帶來的經濟效益,茶餘飯後笑完就跑了

前面有版友提到東京地鐵也沒賺錢
我則是在鐵道討論區看過,大阪地鐵的御堂筋線是日本唯一有可能真正「損益兩平」的路線
但是這條路線的容量,去過大阪的網友說恐怖到一種境界
而且這條線是1933年通車的(無誤),相當於我外婆的年紀

最近我還發現,連沖繩都有單軌電車了....從那霸機場到市區....
沖繩都市單軌電車

我想蓋捷運是不是政治問題,應該不用再討論了吧?

另外「全台灣替高雄捷運買單」的問題,其實有點奇怪
因為按照此邏輯判斷,中央不知還補助了多少縣市多少的建設
更何況這些建設,真正受益的人到底是誰都還要界定
說「這些建設全都不重要,不准花我的錢」,恐怕有欠考慮

而且這些中央補助的建設中,高雄捷運只是媒體曝光度最高而已
因為「全台灣替XX縣市(非大城市)XX工程(非大型工程)買單」的觀念,新聞太難炒起來了

作為高捷乘客之一,我只希望不要再有人吵賺錢賠錢
先解決高捷橘線效益的問題,還有違規停車取締不夠的問題吧
(每次我坐紅線都用站的,橘線都用坐的....)

PS.高雄軟體園區裡面停了很多車,看來不像施工人員的







gn02318802 wrote:
小弟老家住在高雄,因...(恕刪)


我想會先收歸國有,路上摩托車跟汽車還是一堆,搭捷運的人跟台北比真的是少的可憐。

yen0515 wrote:
那8年 高雄年度預算比台中多~~ 結果發展也跟台中差不多而已
...


若以廠商進駐率來看,中科是遠高於路科與高雄軟體園區,不過那是因為中科近北部,人才好找。

就以我週遭打聽到的消息,率先進駐南科的T公司與U公司,一直有找不到人的困擾,所以最後都還是優先在新竹設廠,T更是開始啟動中科的計劃。

所以想讓南部的園區成功,先培養更多的相關人才才是正途。

st921418 wrote:
只有一個十字路線在跑根本不夠
也沒看高雄政府想要增加路線...(恕刪)

十字線的確不夠多
但有多少人在酸現在都虧錢了 再增加虧更慘

高雄市政府沒有想增加路線?
應該有吧,不然輕軌環狀線的規劃是哪裡來的?
問題在於預算是中央給+地方自籌看幾成
中央跟立院都是誰是多數?
預算要怎麼過,自己想想吧

拿石頭砸自己腳的人很偉大 只可惜台灣沒有這種人
雖然我不是高雄人,但身為曾經唸過交通運輸專業但沒在這產業繼續待下去的逃兵,可以分享一些教科書上提過、開發大眾運輸系統的『關鍵』因素,與一些自己的經驗談。

一個成功的大眾運輸系統(無論是公車還是捷運,無論是台北還是高雄還是全世界各國的城市),有兩個關鍵因素:
1. 此大眾運輸系統要有吸引大家去用的誘因
2. 在同時,與它平行的其他運輸系統,要有足夠的痛苦指數去排斥使用者,將他們推向大眾運輸系統

以此處在討論的高雄而言,雖然高捷的硬體設施礙於利用率與路網不夠密而不夠完美,但它已經具有初步的規模了,說穿了高雄捷運利用率一直上不來,起因於在高雄,使用其他運具並不夠痛苦,這才是關鍵問題!

尤記得我高中時,就讀於台北市中心的高中,但家住新店的我,每天放學回家後平均得花2小時等公車/搭公車。

上了大學以後,家裡給了我一輛十年老裕隆代步,但是那時正好是台北的交通黑暗期,路上塞車嚴重且停車位嚴重不足(那時並沒有那麼多底下附設收費停車場的大樓建築,有時有錢也找不到車位停),我還記得從新店開車到公館的學校上課,不到十公里、腳踏車騎一騎半小時就到得了路程,開車得花1小時才到得了。不過我也沒選擇騎車上學,因為台北天氣不好隨時會遇到下雨,而且道路狀況差騎在上面會有種每天生命都沒保障的感覺,只好放棄每天在車陣裡面練耐心。

在這麼痛苦的通勤人生之下,當捷運新店線通車時,你們得瞭解那並不是『如果有捷運會比較方便,我會考慮搭一下』的心情,那根本是有如人在地獄裡時突然看到一條往天堂的路那般徹底救贖的感覺,所以你不會思索不會扯東扯西,只會直接買了悠遊卡直接去搭車就是。

當然,事過境遷,因為捷運等系統抒解了極大比例的旅運需求,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快速道路與高速公路,所以台北現在已經沒有十幾二十年前那麼誇張的塞車狀況。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完整的路網與配套的轉運,再加上更重要的,市民早已習慣將捷運納入出門時的選項之一。路網與設施的建立基本上是與人們的使用量成正比的,如果台北捷運一開始的幾條線通車之後使用量不足的話,根本就不可能陸續出現蘆洲線、環狀線這些第二期的建設,畢竟要維持一套這麼龐大的系統所需的資源很驚人,縱使沒有打算完全從車票收入中賺回,至少也不能天天放著養蚊子失血,不是嗎?

另外一個比較難理解之處:高雄捷運有很多車站都是設置在空無一物的荒野之中,例如青埔站就是,記憶中車站出口步行10min內沒有半棟建築物。這種車站拍起照來是很帥氣壯觀啦,但卻完全違背捷運車站出口『要蓋在旅運發生最密集處』的設計原則,當初規劃這系統的人,恐怕比只會玩電腦遊戲『SimCity』的小朋友還不如呀(SimCity裡面有規定捷運車站服務圈的範圍,所有利用該站的旅運人次,一定要產生或抵達於服務範圍之內才會生效)。
唉!
高雄捷運是不很看好啦!
主要因為轉乘是很大問題
不要說台北
光台中至少兩家以上的市區公車服務(不含高鐵補助的公車系統)
高雄只有高雄市公車
(高雄客運已經轉型成中長程客運,不算是市區公車,而南台灣客運是高鐵補助的系統)
就自己的經歷來說
曾經等過高雄市公車近兩小時
回過頭來說
當你搭乘捷運到定點站後
沒轉乘方式就只能走路了

另外
搭乘人少卻又不優惠
起跳及累加費用都比台北捷運貴
當然高雄人口少車子少也是搭乘人少的問題
舉例來說
從家裡到巨蛋
以花的費用來算
捷運(兩站):20元(來回40元)(沒打折就算了,收費級距(像計程車跳表距離)還比台北貴)
機車(來回):油錢換算1元(5min)
走路:免費又可運動到(25min)
省下的錢都還可買杯7-11咖啡

高雄這些年變漂亮是沒錯
但漂亮歸漂亮
基礎設施不但沒進步
還很擔心會成為淹水問題
像家樂福愛河店旁的渠道(河北,河南路那條)
為了美化
兩岸占用原來的河道做花圃鋪地磚
連底部也墊高
因此整個容積都減少了
這些錢拿來招商增加工作機會
或者用來增設排水設施不是很好?
小弟上個月也和家人去高雄看花燈
因為是搭火車去的
所以就都搭捷運四處玩
其實高雄從以前工業城市到現在
真的改變很多
至少不用看天空顏色就知道高雄到了
高雄加油~其實我覺得..高雄這幾年真的變很多

有捷運說真的很幸福~

左腦想,右腦不想,左手動,右手不動,左腳走,又腳不走,我想留,但你卻想走.....
跟現在的公車載客率一樣.
人行道加大.緊縮停車格.還是無法提高載運量.
還有提高停車費...沒用.機車停車收費....沒用.
還有沒有怪招不得而知.
看到博愛路民誠路的狹窄.................
  • 5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