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ecamine wrote:
韓國瑜
3年前我回高雄工作時, 發現高雄找工作比台北更難,
而且每個老闆都一副X樣, 每個都覺得給你35K你就要偷笑了
用的技術都是最傳統的, Servlet Struts , 彷彿歲月不曾在高雄這地流過痕跡
建國商場只有比以往更斑駁, 為此我曾寫信到市長信箱
希望能加強資訊/科技建設
但2年了, 2015年12月投出的, 現在已經2018年6月, 不得不說高雄跟台南台中比較起來還是差很大, 高雄市政府只會把錢花在無用的事上, 高雄人也需要想一想, 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留在高雄這塊土地上? 許多台北的朋友對高雄的印象還是只有 西子灣, 墾丁路過, 很多工廠, 空污, 廢水.... 負面印象, 市容的美化應該由高雄市民共同維持的, 不是政府花大錢搞建設, 應該提升水資源品質, 河川淨化, 教育品質, 活絡商業, 為高雄的孩子建設這些軟實力環境才能留得住人, 現在高雄觀光產業旺盛, 藥局都在搶賣一條根, 留住陸客, 這些能有什麼前景呢?!
每人只顧門前雪, 留給後代的又剩什麼?從樓主的文中來看樓主是在北部工作生活。也許樓主如果是在高雄生活,領現在的薪水,也許會覺得很好花也說不定。
高雄人口外移,房價整體來說會比較低一點(當然我也有高雄朋友說有些地方新房子炒作得太誇張),物價也會低一些。
體驗了台北人擠人的捷運車廂,就會發現高雄捷運相對起來舒適多了(人少嘛)
其實這種生活沒啥不好,薪資水平低也不是沒法解決,
例如公教人員和國營事業的薪資比較穩定,可以找這類型的工作,在高雄生活應該就很不錯。
高雄再怎麼差,好歹還是台灣第三大都會,未來就算再怎麼退步,保五還是不成問題。
和其他縣市比起來,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
所以說大部分的高雄人其實不想要改變,是很合理的。
另外,前面有幾位網友也說了,高雄氣爆之後,陳菊還能用破一百萬的全台"最高得票數"連任。(別跟我說氣爆管線是誰埋的這種鬼話,陳菊從 2006年開始擔任高雄市長,都已經幹了七八年還要拿歷史神救援嗎?)
高雄市民和受災戶完全不認為陳菊需要擔負一點政治責任,這不正是高雄人很滿意目前生活的最好證明嗎?
hsieh.tw wrote:
另外,前面有幾位網友也說了,高雄氣爆之後,陳菊還能用破一百萬的全台"最高得票數"連任。(別跟我說氣爆管線是誰埋的這種鬼話,陳菊從 2006年開始擔任高雄市長,都已經幹了七八年還要拿歷史神救援嗎?)
高雄市民和受災戶完全不認為陳菊需要擔負一點政治責任,這不正是高雄人很滿意目前生活的最好證明嗎?
某位把捷運弄成下水道的台北市長也高升當總統了 呵呵
很簡單的邏輯 因為換國民黨可能會更慘 不代表高雄人很滿意啊 這邏輯很困難?
你讓賣菜的去請退休的老張來高雄設廠 肯定會當選啊
國民黨過去十年在高雄培養了誰?不花時間耕耘 然後怪人家不投你?
"民國53年,政府啟動第四期經建計畫,民間開始進口原料,生產塑膠產品,55年政府決定在高雄煉油廠內,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廠,提供業者上游原料,年產5萬噸乙烯。61年在高雄煉油廠內,再蓋產能23萬噸的二輕。也就是說,台灣的石化產業,是先有下游產品需求,才漸漸往上游發展。
此時高雄縣仁武、大社工業區陸續成立,與一輕、二輕形成上中下游石化產業鏈。民國90年,政府再規劃於高雄煉油廠內,興建年產50萬噸乙烯的五輕。由於當時後勁民眾反對,為了說服民眾,一輕、二輕在五輕宣布動工後,先後宣布關廠。
一輕、二輕原本計畫整廠輸出,後來沒有談成,整廠當廢鐵賣掉。當時的鐵價還不錯,二輕賣了新台幣8000萬。這兩個場址在多年生產石化產品後,如今已成地下水污染管制區,目前正在做整治及綠化工程。
60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在高雄縣林園鄉成立林園工業區,並興建三輕、四輕,產能分別是23萬、38.5萬噸。民國97年中油提出新三輕擴建計畫(中油內部叫做中油六輕),在舊三輕的對面,蓋一座年產8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預計102年投產時,舊三輕即關廠。"
一輕蓋到五輕 高雄過去一直是用污染換發展
你說高雄人該不該懷念國民黨呢?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