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668 wrote:甚麼時候大家學起共產黨了,實在不懂搞這樣買單的人以後只有套牢的份阿 那星加坡也是學共產黨...英國也是學共產黨...地上權70年30歲入住~100歲 -- 也夠本了 到時的樓也該拆了
要學也就算了(因為現在人加工產黨也很強阿)重點是甚麼暸嗎............地點跟開價人家開了一個本來就該屬於那裡的永久買斷價格,但給你是一個70年限定啦你覺得合理就去買,新加坡,英國 人家年薪是你幾倍
jacky668 wrote:新加坡,英國 人家年薪是你幾倍 先看看英國買房養房有比台灣容易嗎?FROM:放棄購房夢英國房產漲翻,很難想像,根據貸款銀行Halfax,英國2014年的房價平均將再上漲8%,而去年一年,倫敦的房價飆升12%,有的地區甚至高達21%。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受高房價所困,英國410萬成年人不得不放棄購房的夢想。1997年,英國房價初見上揚端倪,平均每套住宅7.5萬英镑。如今已猛增至25.4萬英鎊,翻了兩倍多。相比之下,英國一名普通工薪族的年收入約2.6萬英鎊 ,比17年前只增加不到40%。2009-2013的4年間,倫敦房價平均升幅為56.3%,且看不出降溫的趨勢。這股房產熱也苦壞了一般上班族和小老百姓,因為他們的收入和積蓄永遠追趕不上節節上漲的房價。27歲的莉莎和28歲的班吉明,兩人在倫敦共同賃屋居住4年,並計劃在30歲前購買房子,可是發現他們的收入扣除房租和倫敦高昂的生活費用後,想依賴儲蓄購屋,簡直比登天還難。除非兩人離開倫敦,否則恐怕就得認命,加入英國愈來愈多的「租房族」。他們的情況卻不是最差的。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在英國共有26%,逾330萬年齡在20至34歲間的成年人仍和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從1996來,留在家中或被迫返家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口增加了近70萬人。去年決定搬回父母家的茱莉,從未想到獨立多年,32歲卻回家和爸媽同住。她的理由很清楚,「如果想買房子,就得把房租節省下來。」。到2013年底,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英國房價平均為24.7萬英鎊(約1235萬台幣),而在倫敦想要買房子,則平均得準備7萬英鎊(約350萬台幣)的定金。英國的房子,尤其是倫敦的房價怎麼會攀升的這麼高這麼快? 市場上房子供不應求是長期以來的癥結;富裕的國外買家到倫敦置產是另一個主因。外資投入英國房市,過去是阿拉伯人,接著是俄國人,如今則亞洲中國、香港、新加坡則成為英國房市的大戶。統計顯示,近年來倫敦新建的房屋70%都被外國人收購了,新加坡人更是此中佼佼者。外國買家大舉進軍英國房市,讓買不到和買不起的英國本地居民更加憤憤不平。在民怨和爭議聲中,英國政府誓言打房並已宣布,從2015年4月1日起,外國人在英國擁有房產出售時,增值部分都要繳稅。推出協助首次購屋者的計劃,從2013年4月份開始,允許符合條件的購屋人,只要準備5%的房價定金,政府將另提供房價20%的貸款。但批評人士認為,英國政府這個計劃是助長房價上揚,製造房市泡沫。總之,現在在倫敦,不僅是一屋難求(買不到),且是一屋難買(買不起)。社區中每逢有房子完成出售交易後,看著「sold」牌子,左鄰右舍詢問的第一句話是:「外國人嗎?」第二句是:「自己住嗎?」第三句是:「我賭是現金交易」。三句話,五味雜陳,卻是英國房市現狀的小縮影。=============================================================================只單看所得GDP平均房價~很容易陷入另一種迷思 房價高漲, 高通膨, 年輕人就業不易, 低薪化... 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看看英國Top1名校劍橋畢業生 工作也都不是那麼順遂~1.學歷無用!劍橋高材生淪打工仔 嘆:這不是我要的生活 (2013.12.19)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19/308287.htm#ixzz3WXiEQMQh2. 劍橋碩士失業跳樓亡(在香港)(2012年10月17日)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017/00174_001.html3. 劍橋生失業 幼女:爸爸可做巴士司機(2011年09月28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10928/15653144================================================================================你有在國外住過嗎?英國年薪是台灣的幾倍(GDP)但是物價(CPI)呢?坐一次倫敦地鐵動輒台幣60~80(每趟)倫敦市區zone1-3的7日travelcards 35.6英鎊(約台幣1650)倫敦租房的周租金就是台北的月租金一年學費台幣80~200W 水電油費樣樣也都是台灣的幾倍光冬天開個幾小時的暖氣就是台幣幾百的支出何況還有比台灣高很多的所得稅 更高的失業率(更難找的工作)就算有工作~ 賺得多 花得更多!以實質消費力PPP來看台灣還勝於英國日本跟韓國FROM:台灣PPP啟示台灣PPP人均所得提升的啟示世界銀行公布2011年購買力平價(PPP)全球統計初步結果,(台灣PPP約等於德國PPP)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以PPP替代匯率折算台灣的人均所得(每人GDP),台灣在2011年已達39,509美元,所得水準之高已超過了韓國、日本及英國。看到這個結果,估計會有許多人認為這又是政府在粉飾太平,自我吹噓。先別太快判斷,讓我們暫且擺下這些先入為主的思維,理解一下何謂PPP。所謂PPP就是指在美國用一美元買到的東西,在台灣、日本、韓國要花多少當地貨幣才買得到;顯然,要得到各國的PPP並非易事,得在逾百個國家進行查價相互比較,才能得到答案。就因為工程這麼浩大,世銀每六年才會辦一次。也許有人會問,這麼大費周章的目的何在?簡單講就是要衡量各國國民所享有的真實購買力。平常我們看到的每人GDP都是以匯率折算,匯率的升貶係取決於各國外匯市場的供需,而購買力平價(PPP)則是取決於各國商品市場的價格,兩相比較,以PPP折算人均所得顯然更能反映購買力水準,也就是實際的福利水準。以台灣為例,2011年每人GDP是新台幣59萬餘元,以匯率29.47折算為20,030美元,而以購買力平價(PPP)15.11折算則升至39,059美元。世銀推計台灣的PPP為15.11係以一千餘項商品跨國查價比較所得到的結論,意思是說2011年在美國用一美元買到的東西,在台灣只要支付15.11元台幣即可買到,以此一方法推計各國民眾所享有的購買力水準,確實有道理。如果還不明白,我們以實際的例子來比喻。大家都知道瑞士的所得水準很高,但由於當地的物價也高,其享有的購買力因而不如表面這麼風光。七年前一客麥當勞漢堡套餐的售價12瑞郎,以當年匯率折算相當於三百多元台幣,然而台灣同樣的麥當勞套餐不及台幣一百元。由此可知,一位領著台灣部長級薪水18萬元台幣的瑞士民眾,看似富有,但在當地所享有的購買力卻和台灣月領6萬元台幣的上班族差不多。如此說來,歐、美許多先進國家那些經匯率換算出來的所得高的嚇人,但由於他們物價水準極高,因此所能享受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數字上所呈現的這麼風光。就以瑞士而言,2011年他們的每人GDP依匯率折算高達83,854美元,但經PPP折算後僅51,582美元;日本以匯率折算亦高達46,131美元,但由於其物價居世界第七高,經PPP折算降至34,262美元,竟已低於我國,其關鍵正是我國的物價水準相對偏低。我國以匯率折算的人均所得(每人GDP)雖然全球排名50,但以PPP算得的人均所得已躍升至全球第27。PPP算出來之後,除了可以用來折算人均所得以了解各國人民所享有的購買力水準之外,也可以除以匯率而得到相對物價指數。美國係全球比較的基準,2011年其匯率與PPP皆是1.0,因而相對物價指數為100.0,台灣的PPP是15.11除以匯率29.47所得到的相對物價指數為51.3,意即台灣的平均物價比美國便宜一半;日本為134.6,意即日本物價比美國貴三成;韓國為77.1,雖低於美國,但平均物價仍比台灣高出甚多。也正是因為如此,台灣以PPP折算的人均所得才會超越英、日、韓。國人近年來經常抱怨物價高漲,但從世銀這份統計看來,台灣的絕對物價水準在全球參與評比的199個經濟體中名列106,物價水準非僅是四小龍最低,甚至也比中國大陸來得低。這說明近年以來受國際原油、農工原料上漲影響者非僅台灣,而相對亞鄰各國,台灣的物價確實仍屬平穩。這是世銀的統計,我們應該相信它。也正是物價的平穩,才使得台灣貨幣所得看似沒增加太多,但所享有的購買力卻相對提升許多。我們無意幫政府吹捧政績,只是就事論事。這些年台灣經濟成長趨緩,薪資增幅放緩,實質薪資倒退是事實,而以匯率衡量的人均所得不如亞鄰國家,也是事實。然而,經濟現象有諸多面向,在多數指標表現皆不如十年前的同時,以PPP取代匯率折算的人均所得反而遙遙領先,由2005年的26,069美元升至2011年的39,059美元,這說明近六年不少國家所得成長、經濟成長的同時,由於伴隨著高物價抵銷了貨幣購買力,因此該國民眾的生活,未必如數據表現的這麼亮眼;相反的,台灣經濟社會也未必如外界所批評的這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