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 "台南斷層" 跟 "後甲里斷層" 有何不同?

認真地去看了一下”臺灣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後,

https://gis3.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t3/index1.cfm

赫然發現台南有一條貫穿北區(鄭子寮)、中西區(湖美社區)及南區的 "台南斷層" (如附圖箭頭所示)
耙了半天文還是查不到
好像是新發現的,由圖例來看似乎跟後甲里斷層都是"掩覆或推測斷層"(虛線表示)
不知是否有神人可以幫忙解惑
感恩!!

請問 "台南斷層" 跟 "後甲里斷層"  有何不同?
請問 "台南斷層" 跟 "後甲里斷層"  有何不同?


北區所在的小北棒球場到台南斷層帶最近距離約586公尺
花園夜市約439公尺
大橋車站約936公尺
好市多約968公尺
市議會約414公尺
市政府約578公尺
台南火車站是1.44公里
五期所在的地方法院是1.77公里
九份子則約2.44公里
2020-10-08 18:27 發佈
樓主這訊息太不討喜了,加上沒人敢自稱神人,或許因而沉下去。

謝謝,現在才知道台南應是六都裡唯一市中心被斷層直切!這麼重要的訊息居然網路上絶跡,盡是聲東護西的新聞,怪!

記得幾年前在01上討論斷層,我就特別説過別跑錯方向了,純邏輯判斷,孤立的台南台地若真有斷層應該不會東邊有,但西邊沒有,這情況類似高雄的壽山,平原上凸出一塊,就容易有地層斷裂。

另一個怪的是中華西路兩側一堆大樓建案標榜制震/隔震,但反而中華東路上少有,今看到台南斷層的訊息,有恍然大悟之感。



斷層資料GOOGLE上有很多資料
大家跟新聞在說的基本上是活動斷層,如果只是斷層的話你把地質查詢系統的地圖縮小後,會發現整個台灣北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斷層,注意看會發現很多都會區都有這一類斷層喔!!
"臺灣地質資料查詢系統"在活動斷層打勾後會顯示的才是活動斷層,故"後甲里斷層"是活動斷層,而"台南斷層"是不活動的斷層,不活動的斷層就很少人在討論了.


斷層與活動斷層之區別?
斷層是指地下固結或未固結岩層被錯移的脆性剪動帶,斷層的存在並不表示未來一定會再活動,一如火山分類有活火山、休火山和死火山之分,斷層也有活動和不活動的區別,活動斷層是指在不久之前曾經活動,而且在近期內有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
在臺灣,過去10萬年內曾活動,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稱為「活動斷層」。其中,過去1萬年內曾活動者,為第一類活動斷層;在過去10萬年至1萬年內曾活動者,為第二類活動斷層。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台南斷層和後甲里斷層恰在台南台地外緣,若斷層和台地的形成有關,不會東邊動但西邊不動。
在樓主起樓前,台南斷層少有人知,所以別太武斷,説不定明年台南斷層就會被更新。
根據 kai-kai2 版友提供的論文,

"...... , we obtained a rapid slip rate of 23 mm/yr on the east-dipping
Tainan fault and a relatively slow slip rate of 7 mm/yr on the west-dipping Houchiali fault."

=> 台南斷層和後甲里斷層皆為 Dip-slip Fault。台南斷層向東傾( \ ) ,後甲里斷層向西傾( / )。二者合看成( \_/ ) 形,中間為台南台地。

=> 台南斷層其滑移速率是後甲里斷層的三倍!!!


"......, we estimate a single segment Mw 5.9 and Mw 5.6 earthquakes could take place on the Tainan fault and the Houchaili fault respectively. "

=> 台南斷層可能引發的地震規模大於後甲里斷層。

依該論文,和後甲里斷層相比,台南斷層是三倍活躍及略嚴重的活動斷層。
鄰近後甲斷層的德高重劃區,從明鄭時期就有村落居住(下灣),在仁和路尾有當時建立的上帝廟,是台南市郊少存的古廟,旁邊也有留存下來的古宅。從明鄭至今未有後甲斷層活動的記載。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E%B7%E9%AB%98%E5%8E%9D
謝謝諸位的回覆,不才又學到不少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專家如何推斷地震周期或是將斷層歸類
利用挖出來的土,觀察沉積岩的紋理?輔以C14定年法(如果裡面有含碳的化石)?
井要挖多深?要挖多少點?才能劃出那條"斷層線"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定義:
在臺灣,過去10萬年內曾活動,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稱為「活動斷層」。其中,過去1萬年內曾活動者,為第一類活動斷層;在過去10萬年至1萬年內曾活動者,為第二類活動斷層。

一萬年對於人類而言,這不只是天文數字,根本是無法想像……,除非有切確的歷史資料可以佐證,不然如何確定週期?

例如這張最聳動的圖,後甲里斷層是全台最危險的斷層,估計50年內有44%的機會發生地震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7&t=5514365

按照定義是所謂的"第二類活動斷層",過去10萬年至1萬年內曾活動
那這段時間總共活動了幾次?如果按照統計學的定義,取樣數必須大於三,且P值要小於0.05才有意義(significant)
如果週期是以千年計算,那50年的機率是如何算出來了(為何不是25或是100)?
如果這個機率是正確的,那其實就是每年有0.88%發生的機會,100年是88 %,134年就過100% (上次發生是在何時?)
那為何歸類為第二類?甚至第一類也不太適合,應該馬上限建,將高速公路東移或西移,因為隨時會發生地震 (當然,就算如果發生但影響不大,那就算了).............

Anyway, 所幸自2016美濃地震以後,台南又經歷過為數不少的"超"有感地震,釋放了些許能量
希望這兩個斷層都只是推測,在我有生之年不會發生錯動造成傷亡
GGoliathus wrote:
如果按照統計學的定義,取樣數必須大於三,且P值要小於0.05才有意義(significant)
如果週期是以千年計算,那50年的機率是如何算出來了(為何不是25或是100)?


我不曉得你的統計學是上哪學的
不過地震的計算一般是使用weibull分布 (或 Weibull-gamma)
你的0.05應該是假設檢定在用的
謝謝回覆,

很抱歉,我沒有上過統計學,只是工作所需必須做一些簡單的統計處理,
像”weibull分布”,對我而言太難了
不過看了一下,大概可以理解為何它會被用在地震學上
如果沒猜錯的話,大概就是地殼的能量會週期性地以地震的方式釋放,並且在每個周期結束前耗盡 (一切根築於這樣的presumption下).
所以這跟隨機擲骰子的機率是不同的
(如果是隨機的話, (44% / 50年)應該跟(44% / 1秒)或(44% / 50000年)是一樣的………)

可是不才認為,不論套用哪一種統計的模板(template),所插入的參數(data)都必須要有統計上的意義,那算出來的預測值才有參考的價值
例如迴歸分析中的”決定係數(R2 )”及雙尾檢定(two-tailed tests)中的P值,
若R2 或P值沒過,就不用再討論了…..


假設:一條所謂的"盲斷層"上面覆蓋了一萬年以上的沉積岩(層),再往下有看到一些不連續的斷層面, 例如1萬5千年, 1萬6千, 1萬9千, 2萬5千, 3萬5千………
1) 那麼可以說地震頻率是 “所有的差總和”/”斷層面組數”嗎?
*如果誤差範圍過大(也就是說每次發生地震的間隔長短差異太大)致使無法達到統計上的意義,那試問如何算出"頻率/週期"?那不管用何種統計工具算出來的預測機率信賴度為何,諸君應該很清楚吧? 換個方式問,假設誤差範圍是以百年計,那以50年為單位算出來的預測值跟以500年或以5000年算出來的,意義會一樣嗎?至於為何是50年? 利用同一組數據,套用同一個模式, 看25年或是10年的預測值不是更實用? 聰明如您應該知道吧!!!
2) 其次,這一萬多年的沉積岩(層)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這表示起碼一萬年以上沒有地震大到會破壞地表 or 根本沒發生過地層錯動.既無1萬年內的地質活動證據且無文史紀錄,如何判斷盲斷層是否仍在活動? of course, 有在活動不等於會發生地震. 可是,那又如何預測"50年內的機率"?
3) 基本上,地震學是非常專業且相對冷門的學門,台灣有能力從事相關研究(實地採掘探勘)的lab或山頭可能相當有限(????),那他們的理論(hypothesis)該如何透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或是複試(repeat)的方式去驗證呢?

當然,實際上的data與處理參數的方法,我們並不知道,並且每個領域都有現今科技所不能達到的limitation,科學家只能以既有的工具加上有限的資源,根據data推演出最符合邏輯的假說.

no offense,純粹是外行人的疑惑,還有勞知情的網友或專家解惑,謝謝!


PS.看到了, 這個地震機率圖是用所謂的 "卜瓦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與 "布朗過程時間模型(Brownian passage-time (BPT))"算出來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