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大地震 新聞報導中西區大樓完全沒感覺
請問是哪一棟阿
這是廣告文還是真實的??
因為看新聞採訪住戶
該棟大樓住戶說自己完全沒感覺
新聞畫面有拍大樓一樓的避震阻尼裝置
請問是哪一棟??
台南其他大樓也有類似的建案嗎??
這裡有紀錄台南市的防震大樓,應該還有新的,可參考建設公司
今天報紙還有報導林森路僑昱建設的iLife,也是制震大樓,報導裡面有談到iLife用的日本進口OILES圓型積層鉛心隔震器(LRB)及建築物防震技術~連結
生命無價但其他事物有價,期待政府能跟921之後一樣重新審視及規範建築法規~
制震建築又稱為減震建築,其實就是在原有的結構中,加裝制震壁或斜撐型的阻尼器,原理類似於汽車的避震器。當地震發生時,阻尼器可幫助主結構吸收地震力,減少搖晃幅度。由於施工較為簡易,幾乎9成以上訴求耐震的建案,都採制震結構。
阻尼器是由低樓層開始往上安裝 必須安裝2/3以上的樓層,才能有效消除地震力。不符安裝數量標準的制震器可說是裝飾用,實際上根本沒有效用。
而隔震成本較制震高原理是在結構基座及基礎之間設置一個隔震層,當地震發生時,可以阻隔或吸收將近九成以上的地震能量,其餘的部分才由主結構的樑和住吸收。但成本及施工難度也較一般制震技術要高。
整體來說,隔震建築的耐震度較制震建築佳,但成本及建築困難度,都比制震建築高上許多,一般制震器每個約20萬元,但隔震墊每個卻要價150~200萬元,以RC鋼筋混凝土結構來看,造價每坪會增加1.2~1.5萬元的造價,絕對是一分錢一分貨。

由附件可以看出:
台南用隔震在蓋的只有:府都的double1,僑昱的iLife,皇龍的湖美天河跟天朵綠園,
湖美帝堡用日系的雙品牌制震器,應該不是用雙倍數量,應該是各取其優點用在不同位置,
(2014後推出的新大樓,知道的人可以再補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