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原因有三:醜、醜、醜。
至於興建後是否賠錢、興建過程交通黑暗期等,倒不是個人在乎的點,因為前者本來就是政府提供準公共財時會有的情形;後者則是,不能忍受與犧牲短暫的不便,換取更好的生活品質,這種人也不用跟他解釋太多。

建議大家可以想像蓋下去之後的市容。東區中華東路、中華路等大條一點的馬路或還勉強可以忍受,但中西那種古蹟多、路小條的路線,旁邊有高架的軌道,說有多醜,就有多醜。蓋下去之後,連要意淫「台南是臺灣的京都」,這種話都說不出口了,爆醜。
想想海安路中央的那些通風塔,都只能靠「美化」去解決,捷運高架化下去,市容連美化都解決不了。看看現在台中的文心路,也難逃醜爆的命運。無怪乎之前曾聽過許X財說,決定台中高架的胡XX是台中的歷史罪人。
我了解地下化造價很高、且台南市的運量也不需這麼大,所以個人傾向支持的是路面的輕軌。但路面輕軌也不是沒有問題,原因就是很多人提到的「塞車」問題。
塞車當然是很需要考量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我想不懂的是:如果有某種捷運之後,開車的人還是開車,騎機車的人還是照常騎機車,我們只是為了想要有捷運而蓋捷運(或只讓觀光客搭乘),那當然捷運最好是以高架或地下的型式出現,避免在馬路上跟汽機車爭道。但如果,捷運的出現,是為了改變市民使用交通的習慣,逼使開汽車、騎機車的人感受私人交通工具比大眾交通系統更不便,轉而使用大眾交通系統,那,高架和地下的型式,並無利於促使市民改變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
想想,這問題真的是兩難。多數的人如果都不想改變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捷運高架化也只是枉然,徒留醜市容而已。希望市府能多多辦理一些活動,先增加市民對於公車路網的熟悉感與搭乘經驗,整個公車路網健全了、使用的市民比例更高了,再來評估路面或高架的輕軌,才有達到當初建設的意義。否則,依照目前藍、綠線的高架規劃,就如我前述,開車的人還是開車,騎機車的人還是照常騎機車,高架雖不跟路面用汽機車爭道,但真的,小小的台南市容就永遠留下那一道道的醜疤痕。
在前賴市府喊出「台鐵地下化、縫合城市」的同時,又在天際線畫出一道道的疤痕,真的讓我很替台南未來的市容感到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