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拿高雄捷運來比較:高捷在都會區是以地下為主,南捷在都會區卻是走高架,而地下與高架的單位距離興建成本大約是 3 比 1。因此,南捷的建造成本負擔會比高捷低不少。
這樣的成本比較還是以高架單軌去估算的,如果南捷最終採用高架自駕的話,興建成本還會進一步減半。除此之外,正式運轉後,高架自駕的維運費用也會比地下軌道低許多。因此,比起高捷,南捷的財務展望並沒有那麼悲觀。
當然,高架自駕也並不是沒有缺點。無人自動駕駛是比較新的科技,也是未來的趨勢,真正商業化應用的成熟度卻不無疑問,興建完工的時程有可能會進一步耽擱。另一方面,初期發展的自駕系統,在速度及平穩度上也會比軌道系統來得差,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gogotaiwan wrote:
再者,如果要說規劃時看不到未來必要性~那現在閒置的各個機場、年年虧損的幾個高鐵站呢?
規劃只看成功案例是很危險的~失敗案例更多也更需要去看~
高鐵的營運是看整體的,個別的高鐵站要怎麼看盈虧?後來增加的苗栗、彰化、雲林三站流量不足,成本效益不佳,也是預料中事。如果不是因為當初興建高鐵時對地方的承諾,高鐵公司應該也不會想增加這幾站。
台灣這麼小,遍地開花的機場當然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高鐵已經很方便快捷的串連了西部走廊之後。恆春機場是大家熟知的例子,七股機場也幸虧當年交通部擋了下來。之前一些機場的零星國際航班或包機(現在當然沒了)也沒什麼意義與效益,只有虛名而已。
說穿了就是背後的一些力量扭曲了原應客觀、實質的效益評估,更具體的說,當然就是炒地皮的動機在影響重大的建設。在我看來,目前政府打算將高鐵延伸到屏東的方案,恐怕也是一個成本效益不佳的計劃。另外,大概最近看到北、中、南科學園區的蓬勃發展,政府也計劃要在嘉義與屏東闢建科學園區,值得大家留意是否又在重蹈過去各地方工業園區開發的覆轍。
回到主題,重大交通建設並不是規劃時看不到未來必要性,而是一般民眾「往往看不出其必要性」。以前在台北唸書時還沒有捷運,經常搭公車或騎機車到處跑,那時我也不覺得台北需要花大錢蓋捷運,也是要到後來親身體驗了,才感受得到它的方便,以及對於交通擁塞與空氣污染的改善。
我認為台南是需要捷運的,而且這個需求性甚至高過高雄與台中,可行性也不低,雖然也有一些隱憂。這幾天在台南老家過年,目睹巿區的種種交通狀況,這種感受更加強烈,細節就以後有機會再談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