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想移民台南

購買府城舊市區(東南西北城門以內的區域)有個好處是:不淹水。
從鄭成功時代這個地區就是整個台南市區最高的地方(開元寺一帶不算),
要是這些地方淹水,台南市很多區域早就淹得一塌糊塗。
此外由於這是古台南島的範圍,要抽取些許地下水相當方便,
遇到缺水或水災過後水質不佳時,抽取少許地下水好處很多。

舊市區很多舊房子並不是沒人願意住,而是房子的持份往往歷經好幾代子孫共同持有,
想分割或整併賣掉很困難,我家就在孔廟附近,
很多舊宅都沒人住,一查持有者常常高達五十至上百人。
由於子孫四散各地,沒心也沒動機要去處理這些財產,
建議先找該地區的代書協助,他們比較知道哪些房產取得的容易度,總比常常在附近瞎逛要好得多!
EizoT766 wrote:
府城舊市區(東南西北城門以內的區域)

西邊西門路,北邊公園北路小東路,東邊勝利路,南邊樹林街,大致是這個範圍,不過東邊高西邊低,明鄭以前西門路應該還是海,所以未必舊城區就是地勢高。勝利路以東一直到中華東路大多都比舊城區還高。地勢低也未必會淹水,只要地位重要錢撒得多,興建堤防跟抽水站(限沒有故障),也可以是地王精華地段,像台北市東區。

圖1 台南地形分區圖



圖2 台南地勢圖

資料來源:http://bud.tncg.gov.tw/bud/doc/ud/community_planning/b006.htm

最高的地區大概就是中西區民權路二段花旗銀行後面那一帶和南區體育場一帶以及東區東門路三段崁頂那一帶

去年莫拉克風災體育場一帶最晚恢復供水,水公司的答案竟然是"地勢較高,供水較慢"

今年管線換完了,應該不會再停那麼久吧
老虎不會在乎綿羊的態度。 世上沒有完美的時機,但是 有準備的人可以讓時機變得 完美
假如依日治時期的資料(台灣堡圖)來看,

中研院的數位典藏計畫中

http://www.ascc.sinica.edu.tw/gis/soda/main.html

將古今地圖套疊: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台南市三角點高度最高是95日尺,
1日尺為10/33公尺,換算約29公尺左右。
大約是嘉南療養院北側。

所以不一定是舊城區最高喔,
而且也要看是舊城區的哪裡?
有興趣沿著樹林街、五妃街走,就會感到明顯的落差。
bulukaikai wrote:
假如依日治時期的資料...(恕刪)


嘉南療養院算起來是當初的秋茂園範圍內(很多年輕人不曉得台南有兩個秋茂園),
當初這裡不算是台南市區。

日據以及民國五十年代台南市區最高點在開元寺一帶,
舊府城城區的高點在氣象站延伸到開山神社一帶,

如果從府前路、開山路交叉路口去看,開山路往南往北都是下坡,往東道路平坦,往西也是緩下坡。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赤崁樓看一下明鄭時期的府城地形圖就知道,開山路之所以為開山,
是因為延平郡王祠一帶是個小丘陵,在丘陵上開一條路過去就等於開山了。

幾萬年前古台南島的東界大概在後甲圓環一帶,往仁德太子廟走就是下坡,那些地區當時在海底。
近千年來尤其是清朝期間曾文溪氾濫多次(算起來等於下了八九個八八風災),
造成曾文溪沖積面積大增,台江內海被填滿變成陸地。

講了這麼多還是建議有興趣的人不妨瞭解一下台南的地形變化,
找個不用擔心積水的好地點安心生活才是!
E 大這篇真是令小弟長知識了!! 以前住東門圓環邊, 常跑去延平郡王祠灌蟋蟀.
還以為開山路是為了紀念鄭成功開疆闢土哩.

小時候故鄉住仁德的某村, 搭公車進城要入富強路前還沒上坡處就可看到
秋茂園的牛. 秋茂園就我所知有兩處, 一個叫海濱秋茂園. 後來搬到台南市
後去那邊挖過幾次螃蟹. 不知道現在還有秋茂園嗎??

EizoT766 wrote:
嘉南療養院算起來是當...(恕刪)
EizoT766 wrote:
果從府前路、開山路交叉路口去看,開山路往南往北都是下坡,往東道路平坦,往西也是緩下坡。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赤崁樓看一下明鄭時期的府城地形圖就知道,開山路之所以為開山,
是因為延平郡王祠一帶是個小丘陵,在丘陵上開一條路過去就等於開山了。
(恕刪)


E大,
感謝您提供的資料,
但是開山路的名稱由來,
應該是延平郡王祠的前身『開山王廟』而得名才是。
至少這間廟早在康熙年間就有了。
延平郡王祠那裡是府城七丘之一的「山仔尾」,
地勢當然較高,
根據看過的資料,
德慶溪及福安坑溪應該都是發源於這附近才是。
bulukaikai wrote:
E大,感謝您提供的資...(恕刪)


開山之名的由來其實有兩個,開山王廟是現有記載於文字的。
我曾祖父在清朝發起整修大埔街土地公廟時找到過石碑,上頭記載『開山之舉創古迎來』。
我祖父在戰後又重新號召整修時也提過開山之名的問題,不過沒有人留下記錄。

文建會有保存過這些資料(石拓),上頭登載的時間是鄭克塽在位的時候,
當時清朝還沒來,也沒有祭祀開山聖王的說法。

不過由於後來在日據時期石碑不見了,石拓也只留半篇文章,
於是官方才採用清朝准許紀念鄭成功而建立開山王廟引以為『開山』之名。

現在要查詢等高度比較方便,用Google的工具就可以知道,像大埔街路口海拔有25公尺之高,
但是開山路底的森茂碗粿卻只剩下20公尺左右,如此而知天然地形變化也是很有趣的。

據考古地質得知,從東門圓環往大同路一路下坡的地形,表明當時這個路段也是河道。
現有最知名的河道該是民族路通往南一中的四維地下道(德慶溪河道),
記得小時候每逢下雨地下道總是淹水。

還有小東路起點的地下道,當時成大醫院正門對面是公路局車輛的維修停駐廠。
常有從火車站要過地下道的公路局車輛涉水通過然後回到停駐廠。
後面尾隨的小轎車以為自己也能過,常常進地下道涉水開到一半就熄火卡住............

小時候林森地下道還沒開挖,以前那裡還有沼澤,小學同學曾經陷在裡面,
後來叫大人幫忙才把人拖出來。以前那裡有很多草地,蚱蜢、螳螂四處都看得到。

我是南師實小畢業的,小時候會去學校拿啤酒瓶裝水灌蟋蟀,曾經一次抓到一百五十多隻,
我媽叫我割開蟋蟀的肚子用水清乾淨,然後塞一小塊地瓜或者蒜頭在肚子裡就可以油炸,
吃起來酥酥香香的。

長大後在玉井又嚐了一次,不過那是人家抓來賣的,一隻要五塊錢,好貴啊!
首先先導正大家觀念,不是地勢高就不會淹水,排水不良還是會淹,否則中壢地勢比台南高,還不是照淹不誤。

而且台南的台地算是半調子的台地,只不過是平原上高起一小塊而已,和桃園台地,大肚山,八卦台地比起來,台南台地根本不怎樣稀奇。
opelisc2000 wrote:
首先先導正大家觀念,...(恕刪)


無須導正,應該說地勢的高低是相對的,是單一地區中的地形起伏,何處為高,何處為低?

光是比較不同兩地的海拔高度才是無用的數據!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