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yant33 wrote:
別問了哈哈,開賣第一(恕刪)
看好這區發展。但如果當初是府都標到(價格順位第4,沒辦法,本地建商信心和財力都不足),大家可能會出錢出的甘願點。昌益的話就...多多保重。
這裡比較像是貼著東區重劃區,外溢效果。基建和機能方面應該不難查。市區大塊的重劃區也不多了,奇貨可居,除了要跟高所得高資產競爭以外,還有中北部的資金進駐,有這種cp值路線(講好聽是cp值,講難聽...)建商搞鳥籠格局壓低總價就該偷笑了。畢竟一千多還算是剛需。
有蠻多人可能覺得一千多是剛需是不是不知民間疾苦,那還真的是如此。建商可不是來佛心作慈善的,你是地主你會不會便宜賣給拿一般薪資的大眾?? 精華區素地少到某個比例,賣家定價權太強,基本上只需要考慮所得資產前幾%的負擔能力就好。去中北部看看就知道兩三千在某些區域也是地板價了,當地薪資也沒高到哪去。不想當盤子就去買新古中古屋,但現在也被房地合一稅搞到量縮價漲了,之後銀行鑑價逐漸上來或預售屋價差擴大可能就會拉動中古屋價格,這對中北部的人來說就是考古題... 本地人都是最盲目、不知死活的,漲到某個程度才開始受不了進場。
這幾年除了貿易戰回流、台積電,還有QE和股市大漲,一堆人這兩年累積大量所得和資產,翻幾倍的股神一堆,科技業分紅超多(看產業和公司),科學園區的房市亂噴。有房的人把賺到的價差先用增轉貸調出來(根本不用先賣掉),頭期款也就有了。而且30 40年房貸也越來越普遍,可負擔能力變高,不太能用過去的價格來評估了。一千多分攤下來家庭每月2萬多到4萬多,覺得這樣還是太貴的可能得重新評估自己能力和慾望的差距了,出的起的還是很多,更不用說有家族支援的。之後租金也會上來,不然就只好屈就於外圍或老屋。還在看空的人就繼續鐵齒... 若還有相信啥少子化、高齡化影響的大概是沒搞懂房屋本身也是少子化高齡化(素地新建案少,市區屋齡過高)。南部之前的人均居住空間算很大的了,沒體會過中北部人被鳥籠格局支配的恐懼,建商敢拉高單價就是吃定你還是會乖乖吞下,反正愛住新屋就給你勉強能住的空間,壓低總價讓首購族覺得好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