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每一個縣市都一樣 千萬別跟房仲說你是外地人想買房子.....
可惜我一直沒特意想要不要隱瞞這件事情,
的確,我只要一說出我是北部人,感覺眼前的房仲或是接待人員,
馬上就有開始重新計算價格的表情,感覺自己頭上就長出了盤子,
所以這樣會變得價格比較硬比較難談嗎?
其實我也不太確定是否因為奢侈稅出售的物件有增加,
但的確有到處都是黃紙板的感覺,跟著黃紙板大街小巷都有房子看,
價格先不談,
想到的是台南房子供給和需求間的比例,
新房子一直說完售,舊房子一直有黃紙板,
蓋也是一直在蓋,
買的人在哪裡呢?台南真這麼多律師會計師老師?
(接待總說這裡都住這些人,還是真的也只有這些人買得起?)
當然我只是自住,考慮這些問題沒有幫助,
只是希望在自己能負擔的狀況下,找到自己喜歡的房子過生活,
其實比較起台北高雄的生活環境,實際上我會認為台南的確更適宜人居,
房子應該是更有價值,但是沒有,顯然決定房子價值的早已經不是房子的建造品質跟居住環境了,
而是其他政治經濟環境和商業資本的操作,
不過合理的房價在哪個位置,每個人能/該/願意 付出的居住成本是多少,
在這個社會找不到合理而真實的指標,
我們被賺取的,是合理的服務報酬,還是不合理的趨勢剝削,
我們買到的,是生活,是安全,還是房貸壓力跟自我麻醉,
台灣地小人稠,人跟居住環境之間的價值關係被扭曲了,
人性化的需求被商品化來墊高價格,建商用水泥和土地,賣你夢想跟空氣,
想起很多報導提到日本或歐洲的房屋自有率都比台灣低很多,
人民花在繳房貸或是租屋的居住成本佔生活成本相對低的比率,
他有更多的支配可以用在教育娛樂或旅行等等其他的項目,
回過頭來這些人民會更明瞭,他們要生活在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樣的地方,
進而去改變生活方式跟環境,也才生出珍惜的態度,
台灣人透過購屋來具體自己,透過購屋投資理財,文化經濟環境使然,現況如此,
但台灣人對生活想像的貧乏,也是問題,
即使是投資客,也不見得非要把房子裝潢的千篇一律,
一樣的成本,有沒有機會讓房子蓋的更有趣?
花大錢的裝潢到底真的合乎生活所需,還是只是一種房子的偽裝?
多元的生活想像,可以讓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價值觀看,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價值,
千篇一律的複製屋裝潢屋真的會讓人失去對房子的想像,只能追逐一樣的東西,
多元的價值才能讓事物的價值不受少數的權力者操控,讓價值的訂定回歸到物品本身。
抱歉扯遠了,談這實在太虛幻了,也不切實際,就是個看屋的個人觀點情緒抒發罷了。傷眼了不好意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