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 "台南斷層" 跟 "後甲里斷層" 有何不同?

IDTS wrote:
另一個怪的是中華西路兩側一堆大樓建案標榜制震/隔震,但反而中華東路上少有(恕刪)


三個可能:
1) 那邊是相對新的社區,因為土地成本飆升,建商開始流行蓋大樓?
2) 離斷層太近或是坐落其上?
3) 為減緩"場址效應"?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資料,僅供參考

"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s)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又稱盆地效應,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軟硬程度而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原本離震央越近震度就會越大,但地震波傳至沖積層地表時,因淺層地底下的介質,導致速度降低,引起地震波放大,不僅震幅加大,持續時間也延長。
實例
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
場址效應的理論在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第一次被證實。此次地震震央在離墨西哥城數百公里的太平洋海岸,卻對墨西哥城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
2016年的南台灣大地震,震央雖然在高雄美濃,台南卻損失最嚴重,因為台南多沖積平原,泥岩風化成黏土層較為鬆軟,因此搖晃程度大、時間久;震央附近縣市最大震度多有5級甚至有6級,但因地質較堅硬,故位在震央的高雄旗山只有1.74秒、甲仙0.04秒。而場址效應讓台南足足搖晃8.16秒,離震央略遠卻比美濃更嚴重。"
可能1 應該不是,因其它地區高樓並没有如此集體強調制震/隔震設計。
可能2 雖存在,但太陰謀論了,難不成台南斷層的訊息被限制在特定圈內流傳。
可能3 樓主提的觀點不錯。
GGoliathus wrote:
假設:一條所謂的"盲斷層"上面覆蓋了一萬年以上的沉積岩(層)(表示起碼一萬年以上沒有地震大到會破壞地表),再往下有看到一些不連續的斷層面, 例如1萬5千年, 1萬6千, 1萬9千, 2萬5千, 3萬5千………
1) 那麼可以說地震頻率是 “所有的差總和”/”斷層面組數”嗎?

如果這假設是學術的作法,那我是覺得非常非常的可議。
台南斷層貫穿中西區,後甲里斷層貫穿東區
這都是幾乎可以確定的
可以看看這幾年台南的地震越來越頻繁
尤其特別集中在某些地點
甚至是斷層的延伸線上

另外
從仁德沿著東門路騎,到火車站,再到安平
可以發現,台南市區地形起起伏伏
這就是斷層的褶皺

應該很好理解吧?
so_wei wrote:
另一個怪的是中華西路兩側一堆大樓建案標榜制震/隔震,但反而中華東路上少有,今看到台南斷層的訊息,有恍然大悟之感。

GGoliathus wrote:
三個可能:
1) 那邊是相對新的社區,因為土地成本飆升,建商開始流行蓋大樓?
2) 離斷層太近或是坐落其上?
3) 為減緩"場址效應"?

我想或許並不是台南斷層比後甲里斷層可能更危險的原因,而是這些年看了那麼多令人心驚膽跳的地震,大家的風險意識提高了,越來越重視防震吧。台南斷層雖是盲斷層,但至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報告中了,並不是這幾年才發現的。中華西路兩側的大樓大都是近幾年才蓋的,樓層既高,離斷層也不遠,制震或隔震有助於爭取總價偏高的大坪數目標客戶。

其實東區的高樓建築有些也開始有制震或隔震的設計了,尤其是離後甲里斷層不遠的高總價建案,例如德高重劃區裡的 Sunny Life、沐東風等。

就自己而言,我還是會考慮斷層的因素。2018 年的花蓮地震造成翠堤雲門大樓與統帥大樓的倒塌,我在現場是看得怵目驚心。雖然如果大樓的結構沒問題理當不致如此,但畢竟是在米崙斷層之上才有以致之。透天當然會安全許多,但會選擇避開斷層之上的,例如虎尾寮裡裕義與裕信之間的房子就太接近了。高樓層大樓的話,或許會挑起碼離個幾百公尺以上,又有制震或隔震的建案,相對會覺得安心一點。
最怕的是遇到斷層「錯動」,導致地表隆起或改變,
這就不是建築物耐震可以解決的
別選在斷層帶及周邊就對了
看起來在經過前一陣子頻繁的地震後,後甲里斷層(虎尾寮斷層)在50年內發生6級強震的機率
44% (2015) 降到今年的 2.8~3.8% (2021)
這就是所謂的能量釋放嗎?可是沒聽說最近的地震是這個所謂的"斷層"錯動所引起的????
這樣的劇變可比GameStop的軋空飆漲更具戲劇性!!

不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啊!............

2015


2021
全台11條斷層有風險!未來恐爆發6.5強震






IDTS wrote:
台南斷層和後甲里斷層(恕刪)


台南斷層沒被更新,新化斷層倒是從 <1% 驟升為 23.1%
這兩天在某FB群組看到以下的言論: "東區虎尾寮是屬車籠埔斷層帶,921時3千萬跌倒800萬,老台南人決不買那一帶的房子"

前段論述一定是錯的,但後者由於小弟資歷不足無法判別,不知是否有人能幫忙解惑.....



GGoliathus wrote:
看起來在經過前一陣子...(恕刪)
其實後甲里斷層在50年內發生規模6的地震機率並沒有下降喔
樓主的第一張圖是假設它在50年內發生規模Mw6.0的機率
第二張圖是地調所的,它是假設後甲里斷層在50年內發生規模Mw6.5的機率
後甲里斷層考量它的長度和面積,發生50年內規模6.5的地震機率很低
但如果是50年內規模6.0左右的話機率很高,有52.6%
6.0左右在都市還是會造成災害的

這是地調所今年公布的
可以去https://fault.moeacgs.gov.tw/Gis/Home/pageMap點擊後甲里斷層
可以看到分析潛勢與評估成果
另外地調所好像把台南斷層+後甲里斷層統稱為後甲里斷層系統
謝謝分享
看了一下內容,這個報告是以"1862年的台南地震是後甲里斷層所引起"為推論基礎

然而這樣的假設是有待商榷的

1.因為沒有明顯的地層破裂/錯動痕跡,所以無法確切判斷"後甲里斷層"上次發生地震的時間 => 所以作者才用"可能"



2.我不清楚前面兩張機率圖與上面兩個表的關係,不過如果仔細看表4.1與4.2就會發現裡面的玄機/賣點.
首先假設這兩張表是出自同一個lab,那為何不沿用之前的規模(6.1~7.5 Mw)?但又同時採用了[大於等於6.5 Mw]? 在6.5Mw中明顯可見機率由20.2%降到3.8% (BPT). 照理說,套用相同的模型, (6.1~7.5 Mw)的機率應該也會驟降很多才對.
那為何要改變單位?? 因為不這樣做,讀者(reviewer)就不會有感覺了. 試想,若再降一點, say 3 Mw, 那是不是50年內會發生地震的機率不就更趨近100%. 但,試問諸位會覺得訝異有所感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不過是一般的地震,台南每年有多少這種強度的地震.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兩表間隔了五年,為何發生6.5Mw的機率會驟降呢?如果這個斷層在這幾年沒有發生地震(能量沒有被釋放),理論上發生地層破裂的機會應該會增加才對????

當然,如果這兩張表不是同一個lab做的就不用討論了,就像討論不同廠牌疫苗的保護力/效價時,若不在同一實驗室及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試就沒有比較的意義

3.一般認為1862年台南地震的震源位於六甲斷層 (震央在官田),不知作者何以提出如此前瞻的idea?

事實上,從歷史資料來看,六甲斷層在17世紀發生過地震,北邊的木屐寮斷層則與1964年白河大地震有關。



將台南市境內的活動斷層與台南市行政區圖疊在一起,可以看到東山區的斷層幾乎就是六甲斷層。(圖片來源/FB台南式,製圖/王郁梅)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