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0928 wrote:使用不同交通工具會導致不同生活方式,大眾運輸會形成線型的生活型態,私有交通工具則會形成網狀的生活型態。
大眾運輸:劣=出發...(恕刪)
依靠大眾運輸解決生活機能的人,活動的範圍主要是運輸路線沿線站牌500公尺之內的空間,基本上是連接各個點成為線的型態,越發達的系統,越多的路線會形塑成越接近整個面的生活區域,越簡單的系統,越少的路線,則只會維持在點狀的生活空間。
依賴私有交通工具解決生活機能的人,活動的範圍基本上以住家為圓心的網狀區域。
一旦有了私有交通工具,養成了網狀的生活方式,就很難改成使用大眾運輸,去過點狀或是線狀的生活方式,除非大眾運輸系統已經發展成像台北甚至東京那樣蜘蛛網狀的系統。
但是,依賴私有交通工具解決生活機能的城市,必須搭配寬闊的道路和足夠的停車空間,像美國那樣地廣人稀的條件,不然交通擁塞是必然的結果。
依照台南的現況,道路狹窄、停車空間缺乏,大眾運輸系統是正確的解決方案。
但是因為長期忽略大眾運輸系統的建設,民眾已經自力救濟買機車小汽車,過起網狀的生活型態。這個時候才建置大眾運輸系統,很難吸引民眾去使用,必須花很多時間和金錢,慢慢地扭轉民眾的生活習慣。
為了解決交通擁塞,發展大眾運輸是必然的方向,但是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畢竟民眾已經習慣私有交通工具很長一段時間了。
台南雖不見得要捷運,但公車是基本的大眾運輸且不影響古蹟,市區汽機車少,空氣噪音汙染就會降低,
這就是<宜居城市>
janok wrote:
台南的大眾運輸我個人覺得要分兩個部分來看
1. 住在原本台南市,或是距離原本台南市半小時車程以內地方,這些人你要他改變原本交通方式(騎車或是開車),這應該有點困難,因為等車時間可能他早就到目的地了
2. 通勤超過半小時的地區:通常都是學生或是年紀較大的人會使用,主要是因為沒有駕照或是年紀大開車騎車不方便
我是認為台南交通使用上應該分為兩個地方來觀察
1.純粹市區內的往返,例如:中西區前往東區,或是像是文化中心前往火車站等等
若是這類的話還是以私人運具為導向比較好,畢竟台南路小條,市區不大,況且交通量也未飽和,實在沒理由改變市民習慣
不要說捷運,說實在的純台南市區公車,市區內保留一兩條即可,其他反而應該以公路客運為主
2.通勤路程較長,必須靠台鐵或高鐵通勤的,例如:台南前往台北高雄,或是台南前往南科/新營,或是關廟往台南等等
這部分反而需要台鐵捷運化及公路客運配合,但是住家到站點還是以仰賴私人運輸,例如台南開車到高鐵站搭高鐵
另外,有人會問,那老弱婦孺和學生及外地人要怎麼辦?
老弱婦孺其實台南市已經有復康巴士服務,費用比公車還少
學生的話國中以下多以學區劃分,問題不大,高中現在多半有校車,頂多住家到校車站點須接送;至於大學生理當應有一台機車比較好

這樣做不只政府成本低廉,且路線單純、停靠站少、乘車時間短,公有停車場費用再配套轉乘可抵交通費(避免轉運站附近居民占用機車、腳踏車位),又可充分利用台南私有載具超高佔比的優勢,在較長途的輸運上也可減少長途騎車的危險性(交通安全、空汙吸入PM2.5)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