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不懂為何台鐵不先在中華東路陸橋下做簡易車站?


badstudent wrote:
台南人口都比京都多為...(恕刪)


人口不只數量的問題...
還有"密度"的問題...

京都市...跟現在的大台南市大小差多少?

台南...有沒有交通疏運的需求?
看看現在的台南...

人口分散到原台南縣去了...
晚上一到...市區也沒什麼人...

真需要捷運?
誰來坐?
又要坐去哪裏?
sandman_ou wrote:
人口不只數量的問題....(恕刪)

就說不要講捷運啦

台南的公車系統有要改善嗎?
如果真為了老年族群著想
應該要多補貼低地板公車吧?
政府長期不正視這問題
一直轉移話題把焦點導向
安呢甘對?

拿京都市跟台南市比大小
怎不講那霸跟小樽啊
那霸都有單軌囉

好哩加在
那霸是日本的
如果是台灣的離島
大概也是騎機車自力救濟吧


badstudent wrote:
就說不要講捷運啦 台...(恕刪)


公車我沒有意見啊...
是需要啊...

我一開始就只是覺得捷運不符合台南的需要...

京都比台南是你說的耶...
我只是點出...這二個城市的人口特質及需求並不相同而已...
拿臺南跟京都比
有去過京都的人
都會知道那只不過是臺灣政治人物欺騙唬爛臺灣人民隨口的玩笑話
請不要當真
不要自欺欺人

LA四五百萬的人口
公路系統發達下
捷運確還是相當不發達
有等於沒有
如果以人口數量來做興建捷運的標準
還是不夠客觀

而建設需要經費,經費來自人民的課稅
我覺得臺灣還沒有到那麼有實力可以隨便灑錢的地步
建設是需要的
但建設需要全盤的國土規劃
不是淪為政治人物的口水戰

公車系統改善很多了
要如何再改善
班次集中、換新型公車
那都需要錢
業者不是笨蛋
臺南市政府也沒有錢,
就算改善了,
能提升多少載客量?
早已有答案!
便利性打敗一切~
除非 一公升92汽油100元!!!!






leon3760 wrote:
拿臺南跟京都比有去過...(恕刪)

不知道你有沒有搭過台南市的公車?
或是等過台南市的公車?
如果公車真的有改善,為何沒具體反應在運量上?

你不覺得拿LA做例子
比拿京都做例子更奇怪嗎....
LA的公路系統跟台南比...?
京都的路幅跟台南差不多
而且公車系統發達
台南在面對建設或交通路線時
常面臨到"古蹟""路窄"這種疑慮
巧的是跟京都是一樣的
我還真難想像如果京都的花見小路停滿機車會是什麼景像
好哩加在
京都不是讓台灣人管理

如果這樣還不足以做為借鏡
那根本不用多說什麼了


badstudent wrote:
不知道你有沒有搭過台南市的公車?
或是等過台南市的公車?
如果公車真的有改善,為何沒具體反應在運量上?
(恕刪)


其實你自己有看到問題了...

運量少...
有時不只是公車問題...

台南現在搭公車的人少了...
學生通勤的少...又有校車...
台南市區的工作機會也沒變多...上班的人搭公車進台南的又少...
許多人往市郊移...假日來來大賣場...也都是開車...
公車...沒什麼人搭...


沒人搭...怎麼會有運量...
badstudent wrote:
台南在面對建設或交通路線時
常面臨到"古蹟""路窄"這種疑慮
巧的是跟京都是一樣的
我還真難想像如果京都的花見小路停滿機車會是什麼景像
好哩加在
京都不是讓台灣人管理


京都路上如果堆滿機車,文化氣息和旅遊品質立即大打折扣。

台南如果,不重視大眾運輸與行人步行空間的建構,只拼命拆屋廢人行道以拓寬道路,企圖容納更多自有交通工具,讓民眾自己購買交通工具,自行解決交通問題。

其結果就是沒有歷史文化軌跡的醜陋城鄉景觀。

Terrencesylphy wrote:
京都路上如果堆滿機車...台南如果,不重視大眾運輸與行人步行空間的建構,只拼命拆屋廢人行道以拓寬道路...(恕刪)


台南市什麼時候拼命拆屋廢人行道啦!?我怎麼都不知道
我只看到這幾年市政府拼命做人行道,翻新人行道

拓寬道路?有沒有說錯啊,市區哪條道路拓寬了
SF龍 wrote:
台南市什麼時候拼命拆屋廢人行道啦!?我怎麼都不知道
我只看到這幾年市政府拼命做人行道,翻新人行道

拓寬道路?有沒有說錯啊,市區哪條道路拓寬了


抱歉,因為沒寫清楚,讓您誤解了。

我應該寫:

「台南如果,不重視大眾運輸與行人步行空間的建構。自四十年代以後,只會拼命徵地拆屋,新闢或拓寬道路,廢除或犧牲人行道,以增加道路面積,企圖容納更多自有交通工具,讓民眾自己購買交通工具,自行解決交通問題。其結果就是沒有歷史文化軌跡的醜陋城鄉景觀。」

自四十年代以後,陸續新闢了金華路、永華路、長榮路、勝利路(小東路到開元路段)、東寧路、中華東西南北路、忠義路三段、大成路、西門路四段、小北路、北安路、自由路、尊王路、中成路、前鋒路、和意路、夏林路、海安路···以及四期五期虎尾寮鄭仔寮等等重劃區的道路。

文化中心有一塊石碑,記載著台南市七十年代以後道路命名的規則,使用一篇文章的文字加上東、西、南、北、中、安南、安平來命名,譬如「府東街、府西街、府安路、府平路、府中街」。據了解這套命名法已經不敷使用了。

以前拓寬有民族路、民權路、永福路、忠義路、小東路、東豐路、安和路、國華街、大勇街,嗯,拓寬的,我知道與記得的的確比較少,而最近幾年市區拓寬的好像沒有。

以前中正路有人行道,後來不見了,我在猜,當年日本人建道路應該都有留人行道,後來幾乎都不見了,現在只剩少數有,譬如北門路。後來國民政府闢建的道路有人行道也很少,大部分是林蔭道,譬如東豐路小東路夏林路海安路才有。

道路面積增加雖然可能比不上其他都市,但增加的速度應該超過人口成長的速度。相反地,市區公車路線從六十年代鼎盛期的三十幾條,到現在只剩下幾條。人行道面積的增加如果跟道路比較,根本是望塵莫及。

Terrencesylphy wrote:
抱歉,因為沒寫清楚,...(恕刪)


除非...您說的是更久以前...
我在台南40年...

中正路...北門路[以前叫博愛路]...40年前就是這樣了...
只有騎樓...沒有人行道...

而且...應該自開始就沒有...
看看五棧樓的"林百貨"...就只有騎樓的設計...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