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外乎沒有方便的公車或捷運
為什麼已是直轄市的台南看不到密集的電動公車或捷運(還躺在藍圖?)?短期捷運不容易,也可以先佈電網、規劃電動公車道
為什麼騎自行車的人很少,市區看不到u-bike、微笑自行車?
為什麼市政府有錢土地重劃、徵收土地,建商標地拼命蓋房,就是沒錢做上述沒有利益但永續的投資?
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再多的建設也是枉然
------------7:50pm, 7/20 更新--------------
感謝廣大熱愛台南的鄉親熱烈回應,尤其是親自打字回應的大大,大家辛苦了,天氣熱降點火氣

看的出來大家各有想法及很好的點子,寫這篇只是請大家自由發表,更希望主政者能仔細讀所有po文
從快速的文章回應,看到了古都的特色,性情古意直率、人情味濃,更看到了希望
一個城市的文明,不在於4G的覆蓋率、是否有超高大樓、馬路是否夠大、平均收入等
而是對各種型式的弱勢(行人、自行車騎士、身障及老幼)的友善程度、人民的快樂程度
相信不久的未來會一一實現
註:原po只是一希望台南更好的台灣人
------------12pm, 7/22 更新--------------
仔細讀了大大回文,看來每個人都有其喜好方式,也都很關心生活環境,即使是遠在他國的朋友

環境造就人,我們想要的是未來10年甚至百年的發展,政策是否正確,只有時間能說明一切
每每看到因機車喪命的新聞,令人心痛,是否有人檢討是因我們允許大小車共用道路?更扯的是連小朋友坐車都規定要安全座椅,但路上多的是載小朋友的三貼,終歸都是環境與政策使然
大部份的大大都支持大眾系統,無論何種型式,路小、人多、錢少都不應是理由
大部份的大大都支持自行車系統,請全面上路,自行車不只是拿來觀光用,當然前提是需要安全的車道系統
大部份的大大都支持還給行人空間,如何做你我都清楚,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