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買房子才開始在相關網站上去搜尋這方面的資訊,及至買了房子、精心的裝潢、快樂的入厝,忙碌幾乎大半生終於有了自己夢寐以求溫暖的家。
於房子相關的網站上,在尋覓房子的過程裡發現大家的重點不外乎在房價、地點、方位格局及一些客觀因素如環境、管理、地勢等等不一。但買了房子住了進去往後的居住環境品質這方面似乎就少人聞問直至成二手屋要換房子、或賣房子才偶而會看到這些討論。
我買在安南區黃金年代,當然是多方考量自己的需求與自己各方認知才下決定。裝潢期間接觸不少鄰居相談之下還很慶幸覺得這是一個住戶水準不錯的社區,好鄰居值得期待的優質社區。
入住後我覺得社區硬體方面未有重大的瑕疵且反應工務單位也都能很快獲得改善,反而是住戶裡個人行為認知的不同如遛寵物及其大小便的地點、車道亂停車影響他人通行等等住戶生活品味、品質問題較難以獲得一個平衡點,還待等管委會成立能有個溝通平台來加改善。
所以買房前思考的點是要自己憑藉各種資訊去決定,買房後各種主、客觀認知的不同卻又註定要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一個社區裡,我覺得這似乎更值得思考及討論。
esaj wrote:
入住後我覺得社區硬體方面未有重大的瑕疵且反應工務單位也都能很快獲得改善
相較其他幹譙建商售後服務及施工品質的,建商還有這心算是不錯了的
esaj wrote:
反而是住戶裡個人行為認知的不同如遛寵物及其大小便的地點、車道亂停車影響他人通行等等住戶生活品味、品質問題較難以獲得一個平衡點,還待等管委會成立能有個溝通平台來加改善。
所以買房前思考的點是要自己憑藉各種資訊去決定,買房後各種主、客觀認知的不同卻又註定要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一個社區裡,我覺得這似乎更值得思考及討論。...(恕刪)
談到居住品質,鐵窗、採光罩、亂停車,這就有點困難,會那樣做的就是會那樣做,你去跟他好言相勸,說不定還被青…別想太多了,交給管委會處理吧,制定公約囉,不過應該還是會有皮皮的…。鄰居素質嘛…就看平常有沒有燒香拜拜了~
但要提醒大家思考的方向是入住後為鄰相處的應對進退,這可是很值得探討話題,買房子是一時的但與鄰相處可是長長久久的。
鄰居關係我在住進社區型的居家,剎時間就體驗到與透天住屋有很大的不同,透天型住家各自獨立成戶,與鄰相處得好一片祥和,對於不好相處的頂多自掃門前雪,大門一關井水不犯河水。但是社區型的住家除了房子裡面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天地,出了門花園綠地、車庫車道不是大公設就是小公設,全是屬公共區域因此鄰居間的相處就頻繁更緊密也由不得你的選擇。
所以在選擇購屋時,透天住家與社區型住家甚或公寓大樓,各種鄰居關係似乎也應是考量的條件,樓上大大說的是千金買屋,萬金買鄰可見鄰居之比重,偏偏這是最無法事先選擇的。
綠世紀黃金年代的好鄰居們,相鄰即是有緣,願延續相同的選擇,深化生活品質的追求。
阿爸當初看中的是一個小型無管理員的社區,房子位在U型底.
爸媽前後在不同時段去了大概五次,還帶爺爺一起去觀察多次就決定了.
當初以為在相對內側,比較不會吵,後面也沒建築物,陽光充足.
一樓因為幾個老人家和鄰居白天跟下午都會出來坐在門口聊天,當作是免費的管理員.
搬進來以後
隔壁兩戶的鄰居愛唱卡拉OK&打麻將,禮拜五一直到禮拜天,
偏偏我媽又是個很難入睡的人,主臥室距離該戶的娛樂室恰好很近....
另外一側的隔壁鄰居則常吵架,十年來發生不少事情.
更因為是U型底,鄰居們喜歡把機車汽車停在公共空間,
常常發生你要出門得先按門鈴等待他們來移車,
甚至車庫不關門要幫忙關,不然你就出不去
(車庫不是鐵捲門,是手動開關的雙片鐵門,常常開車出去就把門片開著,留在我家門口)
最離譜的是,鄰居發生感情糾紛,情夫在離我家車庫1公尺的地方自焚....
煙燻我家鐵門,差一點就要火燒厝,我媽為此還受到不小驚嚇,去收驚.....
這些都是怎樣觀察都看不到的......
居家環境有時候真的不能控制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