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5881193 wrote:同意樓上說的因為我去...(恕刪) 左邊兩間?是說星一跟星二嗎?銷售小姐是跟我說...買下那間的人是一間公司的女老闆說是買給她兒子的...但是不是要拿來開7-11就不知道了
hs-mark wrote:今天去看,四房已沒有...(恕刪) 應該都是投資客吧!!我算是長期租屋在嘉義市區的散甲人之前去看出租房的很多是公務人員買來出租再來有算認識有錢人家小孩的朋友他媽媽就是投資房產來賺錢!!我們這種沒錢沒背景的去跟這些有錢人玩遊戲
嘉義市(或是台灣二三線城市)的大樓案子,其實有一個共通點,「管理品質隨著屋齡增加而急速下降」,有意購入自住者要注意同社區包租公(婆)的戶數。公共設施比例高的社區,管理費與住戶的參與是維持運作的關鍵要素,有很多出租型的大樓因為所有權人並非住戶,而管理費又是由承租戶負擔,實際有權利參與區分所有權人大會的屋主對於社區事務並不是那麼熱衷與在乎,一旦公共設施或是公共事務有重大的決定時往往曠日廢時或是草草了事。包租公只要付出頭期款,剩下的貸款幾乎就是房客在負擔,為了有租金收入,房東對於房客的篩選義務也就逐漸疏忽了,這些無形的成本會逐年的顯現在整體社區的管理品質上,許多社區的公設例如消防設備、緊急設備、電梯、機械車位等設施與管理規範就會慢慢的只剩最低堪用狀態。例如蘭潭附近的某"特區"、嘉基附近老牌建商所蓋的大社區、北港路或世賢路附近的大樓,實在是族繁不及備載,即使是經國新城也有分管理好或是管理差的,據說有某棟是有市議員住在其中所以管理比較好,某些棟的住戶喜歡占用梯廳堆放回收物等,所以嘉義市經過20多年前的大樓搶建潮至今已浮現出這些問題。購買者在看屋時除了座向、樓層、房型等也要多了解管理委員會或是管理基金的後續措施所帶來的問題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