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房抗通膨可不是一句玩笑話。《蘋果新聞網》調閱中華民國統計網,台灣物價指數在2011年首季94.03,到了2021年首季102.96,10年上漲8.93%,接近1成;另根據信義房價指數,2011年首季的房價指數為215.94,到了2021年首季則為329.17,10年上漲了52%,但相較於10年來物價攀升的1成,從投資角度來看,房價上漲的力道遠遠可以抵擋物價的通膨,甚至讓人賺到房價增值的空間。
專家指出,通膨時期對於手上持有「貨幣型資產」的人影響較大,從自住兼投資的角度,買房確實可以抵抗通膨,大宗商品以2~3房住宅為主流。
有網友以珍珠奶茶的價格比擬通貨膨脹,在2005年購買一杯珍珠奶茶只要25元,但是到了2020年,一杯珍珠奶茶就要50元,漲幅高達100%,換算每年以6%的速度成長,到了2032年,一杯珍奶要價100元。
現金越來越不保值,這也讓民眾思考如何理財,購買不動產更成為抗通膨的一大出口。逢甲大學土管系副教授朱南玉表示,在通貨膨脹、萬物皆漲的時代,對於手上有「貨幣型資產」的人影響最大。她舉例,假設手上有100萬,經過每年3%通膨物價上漲的影響,實質消費力將會減少,只剩下大約97萬元;若將錢存放在不動產,因耐用年數很長,資產不會縮水,就算遇到很誇張的通膨時期,仍具保值性。
朱南玉分析,投資不動產以購買土地風險最低,因為尚未營建的土地,未來性高,可塑性也高。其次,若以個人投資來說,較常見的大宗商品為2~3房的住宅,適合一般民眾投資,既可以解決基本的自住需求,又可規避通膨風險;若是口袋很深的資產族,以中部來說,大面積的工業用地也被列為投資考量,如台中工業區、彰化、雲林工業區、嘉義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的工業地,動輒好幾公頃,也成為近年來投資者熱錢流向的標的。
至於商業不動產,朱南玉提醒,現在台灣正值疫情三級警戒期,店面經營風險性高,因此商業不動產的變數仍然較大。
朱南玉還提到,投資房地產除了抗通膨,房產增值確實也能保障生活,例如她身邊就有朋友,有鑑於台灣的退休制度還不夠完善,只好自行規劃買房,佈局3~5間房,為將來的退休生活和子女成家提早做準備。
財經專家阮慕驊表示,買房畢竟需要龐大資金,若有居住需求確實可以投資,但以抗通膨來說,投資股票也有優勢,畢竟股票靈活性高,在通膨時期的報酬率會比房地產來得好,至今年6月底,台股大盤在今年加權指數的漲幅是20%、美國S&P500的指數是在14.4%,而房市在短短半年不一定會有高達20%的漲幅,需要觀察中長期的發展,但他也建議,若是不了解股票,又有自住需求的民眾,還是可以從自住兼投資的角度買房置產。
阮慕驊提醒,至於其他的投資商品,例如黃金在去年大漲超過20%,為史上表現最好的一年,但今年年初至今的表現相對沒那麼好;而基金就不一定了,要看是投資在什麼商品,今年能源基金表現也相對較好。此外,其他投資標的如保險、美元、人民幣等貨幣,阮慕驊認為,保險只是做風險規劃,儲蓄險的報酬較差,而貨幣基本不具抗通膨的特性,建議將貨幣轉換為資產。(林佩萱/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