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購地
想要建房子,一切都得從找地與購地開始。
為了找塊形狀方正,又在預算之內的地,需要四處奔走,
但是難度實在很高,後來他們轉念找到一間舊平房,
雖然躲藏在巷子內,而且在建屋之前還得先把地上物敲除,
但考量價格因素,他們覺得無法放棄,因此還是買了下來。
#藉由好朋友的案例一起探險吧
![[建屋開箱全記錄]從零開始的建屋日誌- 尋地好吃驚 第(1)集](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6/mobile01-e88769d7c00b392159dd83da7f796b95.png)
買到地之後,就可以喜氣洋洋地開始動工蓋屋了嗎?
不,前面提到得先拆屋,而他們在拆除連體嬰(共同壁的俗稱)的過程
就吃足了苦頭,既要避免舊牆倒塌的風 險,
同時也要顧及下雨天造成隔牆漏水(因為隔壁是有住人的),
更慘的是在這過程中又遇到梅雨季,她們說說,要拆過這種房子的人,
才能體會那種提心吊膽的心情,能夠平安無事,只能說她們非常的幸運。
就這樣,光是從找地到開拆,差不多歷經了半年時間,而這還是跟現實低頭妥協之後的結果。
![[建屋開箱全記錄]從零開始的建屋日誌- 尋地好吃驚 第(1)集](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6/mobile01-aec693cd844c12d690080a76ba9e1387.jpg)
因為我從事不動產行業多年,對他們找地的辛酸過程頗能感同深受,
除非是上一代有留下來的土地,否則市面上的土地價格差距非常大,
而且方正又符合市價的土地大多會被財團給捷足先登,
導致小坪數(獨棟)的建地有很大的機率,會遇到連體嬰(共同壁)的問題,
不只原先與隔壁相連的舊牆不能使用,還得自己再生出一道新牆,
等於犧牲了這塊土地面寬的12公分,除非與鄰居一起拆除之後再一起重建,
才不用浪費這12公分,但鮮少有這麼幸運的,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呢?
因此好客建議大家在找地時,必須先擬訂價格的上限,
才能更快速地篩選出適合的土地,同時也要避免買到施工不易的土地唷!
![[建屋開箱全記錄]從零開始的建屋日誌- 尋地好吃驚 第(1)集](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6/mobile01-8aea0d0743f9aaa603ef3e510548b970.png)
在尋找建地的過程中,他們碰了不少軟釘子,
因為光是要確認能不能蓋,就得花廢一番力氣!
她們說這塊地是他請建築師調查清楚後才買下的,
不過在她們申請建築執照時,發現自己竟然花錢買了10坪只能蓋1坪的地?!
這樣還能蓋房子嗎?花大筆錢買了塊廢地嗎?
好加在,他們跑來跟我討論,並採納我的意見,從而順利過關。
根據我十多年來的經驗,超過30年以上的老屋七成都存在有這類的問題,
必需要非常熟悉舊社區法令的建築師,才有辦法精確判斷,否則非常容易踩到雷!
連擁有多年經驗的他們都會遇到這種事了,更何況是一般的民眾呢?
因為早期的房子都是整批一起蓋的,多數法定空地都沒分割清楚,
因此常有空地比集中在某處造成重建非常困難!
以他們這案花費龐大的人力成本才得以解套,
因為需要高度整合建築師、代書的法規技術,才能與公部門平行溝通,找出解決方案。
![[建屋開箱全記錄]從零開始的建屋日誌- 尋地好吃驚 第(1)集](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106/mobile01-e2f8e777befced4b8f0759d29ff0ec1d.png)
多數的朋友們,通常都是先購地,之後再委任建築師進行評估,
而因此發生付完錢、交完地,卻因種種因素導致無法蓋屋的狀況!
這時候也只能進行協商或打官司,這是因為許多房產人士對於產權較為專業,
但是對建築法規也只停留在建蔽率與容積率等基本法規,
缺乏建築法規、施工規範及整體的策略能力,
因而對土地買賣各個環節中的問題無法預知或判斷。
想知道他們拆除花費金額請在下方留言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