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下的緊急應變,尋求多元水源
2020年沒有颱風侵台,讓這場從2020年春季開始的這場乾旱,水情持續嚴峻。據統計,這是台灣52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再加上降雨分布不均,西部五縣市已陷入缺水危機,乾旱更是迫在眉睫。民眾以及用水量大的工業區都期盼著能解渴的雨水究竟何時能來。
根據中研院最新的「台灣未來的乾旱問題與因應」研究指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大台中因工業用水需求不斷提高,目前每日缺水已高達8.6萬噸,預估未來還會提高到22萬噸,行政院所提緊急建置海水淡化廠的計畫恐難真正「解渴」。加上台中由輕工業為主轉向高科技產業發展,同時也是台灣中小企業與精密機械重要的聚集地,二級產業逐漸由傳統加工製造業轉型為科技型、精緻型產業。第三級產業部分因房地產、購物商場、餐飲業等大型商業亦蓬勃發展,使台中市現今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輔、工商業為主。
除了興建中的水湳、福田再生水廠、還有規劃中的豐原污水廠,水利署也評估台中另有5處再生水潛力廠址,包含台中港、石岡壩、文山、新光等水資源中心,但卻遲遲沒有開始動工。為考量大台中未來10年的用水缺口,相關單位應立即啟動下一階段再生水規劃。再生水計畫的阻礙除了經費,用水端的媒合也是一大重點。但乾旱頻率越來越高,缺水恐將成為常態。
然而本報記者持續探查水資院問題,然而除了找水,節水也是首要之務,尤其是大用水戶,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水呢?記者沿著台中水源區域視察發現,位在大甲溪下游的石岡壩,是台灣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所管理的攔河堰,屬於臺中市境內,約佔大甲溪全流域面積之85%,為大甲溪流域下游水資源運用樞紐。台中部分地區實施時段減壓、停供措施以舒緩供水壓力,水情拉警報將會成為常態。
沿著石岡壩往上記者發現一處民宅內的數個池子裡竟然有著湧泉水,源源不絕的湧出,天然湧泉就在台中東勢區,是當地張姓家族所擁有。此處為東勢區位處最佳位置,因此擁有豐盈不絕的湧泉,地主把這些泉水當做救命水般小心呵護著,周遭環境同時也成為生物的伊甸園。同時並沒有很多人知道原來池水來自雪山山脈冰涼的湧泉泉水,水質清澈見底,終年活水泉源。若能於此處進行越域引水,必能增加蓄水量。更能供應台中地區每日約2萬噸的民生飲用水以及工業用水,是最符合水資源永續利用的概念。
此外,此處供水區水質檢驗已由機關審核並備查通過標準,所有指數都落在未受汙染範圍。此處湧泉水以自然地形及水文為基底,散村聚落,湧泉溢出來的水,讓土地有充足水分種出作物,支持人類運用土地、生物資源。這種生活的表現就是「文化」。保護湧泉不只是保護生態、生物資源,也是維護人類基本的尊嚴與文化,更是未來綠電資源甚至更利用湧泉水力發電的新指標,紮紮實實的反映出先人的生產、生活與自然對話的痕跡。但流經幾百公尺的湧泉水,一直都沒有加以妥善利用,就如此進入大甲溪裡實在可惜,也無法讓有需求的企業或民眾親身體會湧泉價值。
政府除了推動有效節水外,應多深入研究和解決用水量分配合理性。先後開鑿深水井,長期來,對於地下水層的影響,是相當深遠。超量攫取、使用無度,保水環境加速崩毀,台灣人的救命水,勢將日趨乾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