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針對台中BRT將糾正台中市政府,報告批評前後任市府政策。台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強調,尊重監委職權,不過王義川也說,沒有專用路權、沒有優先號誌不是BRT,不然「交通專業可以打包了」,這種說法「真是世界第一天才」。
台中市前市長胡志強規劃建設BRT路網,初步建置台中BRT藍線,後續還有6條路線;現任市長林佳龍上任後,批評BRT是場騙局,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在公車族、專家學者與台中府會間掀起大量口水戰。
監察院近日將糾正台中市政府,報告指出,前市長任內倉促推動BRT,留下後遺症,現任市長不思改善廢BRT,閒置雙節公車及站體設備,浪費公帑。
王義川說,BRT藍線未實施「專用路權」及「優先號誌」,無法符合BRT最基本的需求,前市府所謂BRT,難以達到國際上BRT應有標準,不符台灣大道的大眾運輸需求。
王義川說,只要在台中,就知道原本的月台與車道都還在,目前改為優化公車專用道,提供給直行幹線公車共同使用;32部雙節巴士也都租給客運業者,每年租金收入3900萬元。
王義川也說,監察院報告引用交通部「BRT無一定型式」的說法,讓他很錯愕,如果連嘉義縣沒有專用道的公車,只是在車上噴BRT就叫BRT,「那交通專業都可以打包了。」
王義川反問監委,沒有專用路權、沒有優先號誌的公車系統也可以成為BRT,這是哪位交通部官員說的?如果交通部真的這樣定義BRT,「真是世界第一天才。」
====================================================================
為何不直接拆除專用道,恢復以前沒BRT那樣,還能讓大家多一車道可用?
看那個車道,常常都是空置沒車,卻佔用了一個車道
其他車子卻只能乾瞪眼,而不能使用,不如還路於民比較實際
大略的說,中港路與文心路mrt從以前就是預計計畫,但後來為何mrt出現變數?還不是高雄那精美的mrt搭乘人數害的! 因為高雄的失敗經驗,行政院通盤檢討結果,認為除了雙北之外,其他都市都是養不起mrt的,所以連帶影響台中mrt的進行(因為中央不補助,你要蓋隨你,自己花錢自己養)。高雄呢?你看到高雄後來還有再喊要蓋第三條捷運嗎?當然沒有(也沒那臉講),所以就推行輕軌(不過輕軌真是個笑話,我只弱弱問一句就好,輕軌不需要平交道嗎?)
回到台中mrt,文心路mrt為何能蓋?第一是走高架,第二是連接高鐵,第三是中央有補助台中市政府還花得起。 中港路mrt為何蓋不成?第一要走地下(高架有高鐵與中山高擋著),第二走地下化成本就大幅增加,市府沒中央補助花不起,第三沒有急迫性(台鐵與高鐵性質不同。其實在中央眼中除雙北外全都不應蓋mrt XD)
老胡不知道蓋brt會被幹嗎?當然會!但他還是做了(他大可以舉債破表想盡一切辦法做中港路mrt)。中港路brt當初老胡規劃就是過渡時期產品,第一是能跟文心路mrt做搭配(不然只文心路一條mrt真的改變不了什麼),第二是測試台中市民對類mrt的大眾運輸工具接受度為何? 第三是給中央看,假如brt運量都爆炸了,那你沒理由不讓我蓋中港路地下mrt(中央要給錢啊)。所以為何brt有點簡陋?因為過渡產品能省就省。為何brt要走在兩側而非路中央?因為若蓋在中央,以後蓋MRT時變成要拆掉BRT站體,若蓋在兩側則不用拆,以後站體可變成公車站。再來中港路brt經驗也有助於其他路線brt的建立(不要想說台中會有第三條捷運了,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當然大家可以討厭brt,喜歡輕軌,但我搞不懂費盡千辛萬苦為了沒有平交道而把台鐵高架化,現在卻要輕軌(平交道再現?)的道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