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看到自己的BRT文下面獲得515個讚,算是鼓勵吧
但是筆者必須說...點讚代表一個人的支持,若是分享一定有更強大的威力
如果您認同筆者那一篇建議與分析文的觀點,還請多多分享,也可以請讀者的讀者再分享
第一部分,路平專案
本文要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介紹路平專案,文末再帶一些相關知識
可是經過筆者觀察,所謂專案只有台北能夠到達這樣的等級,其他地方只是依照現有經費慢慢鋪路,並不是所謂的專案等級,這點也在後面介紹。不過筆者為了好介紹還是使用路平專案吧!!!
《前置作業》
1.路平開始前,各個需要施工的管線會協調儘速施工,避免施工後再次開挖
2.接著...會派人先把一些人手孔蓋移到路面底下,避免施工時候影響(這一點還有後續)
3.公告施工

▲ 施工公告
《刨路》
以前鄉下道路可以一層層往上鋪,但是都市沒辦法這樣做,不然家門前會有萬里長城。
鋪路的時候平均要刨掉5公分,因為這次使用以及劣化最嚴重的地方,再往下影響就還好。

▲ 刨路大怪獸正在把路面挖起來

▲ 刨開深度大概就是5公分,但是這是平均值,可以有一些誤差

▲ 機器開過去,路就刨開了,眼前沒刨的地方是人孔蓋
《噴灑瀝青》
瀝青好比黏著劑,把新舊路面紮實的黏在一起

▲ 噴灑瀝青
《鋪路》
接著就是鋪路...好像不用解釋...

▲ 把粒料放進鋪路機

▲ 機器掃過後就是路面了

▲ 一些銜接面需要簡單修邊

▲ 施工人員的辛苦留下的腳印,很快就會不見
《夯實壓平》
道路需要滾壓,才不會像泥巴路...走過還會出現輪胎痕跡

▲ 正在滾壓
《標線》
就...標線

▲ 標線車,通常配有三台標線機(紅.黃.白各一台),後面那些白色包包則是標線原料

▲ 標線器特寫,熱熔標線繪製到馬路之前必須持續加熱,他能夠變成固態的時候只有在馬路上
《大致完工》
經過努力,新的路面終於生出來了

▲ 接近完工
《等候通車》
原則上要等到鋪路的六小時過後,或是等到路面溫度低於50度時才能開放,以便讓道路穩定下來,否則車輛一開上去又會...變形。但是大多時候還是有部分的通行需求,施工廠商通常會依照現況小小調整。
《孔蓋升起》
施工前被埋下去的孔蓋若還有需求,會提昇至路面高度,但是大多孔蓋只要一下地就不會再上來。
第二部分,路面大哉問
這一個部分先排除人手孔蓋以及管線挖補造成的破壞,一條正常使用的瀝青路面可以使用10~20年,但是要怎樣分辨他該刨鋪了呢。以下先來看不正常使用

▲ 道路受到過重車通過,導致有車輪痕跡的"車轍現象",這是不正常使用導致該刨鋪了

▲ 上圖路面特寫
接著看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道路會逐漸磨損而粗糙,出現一些紋路,仍有一定的穩定性,通常年限差不多也就代表磨損差不多了。這時候雖然路還是平的,為了增加舒適度以及降低噪音(粗糙路面比較吵)就會刨鋪

▲ 這是台灣大道快車道
台灣大道快車道因為沒有挖補破壞,正常使用之下圖片中的紋路,代表他很漂亮地走完生命週期,於是在BRT施作時一同更新路面,也成為BRT專案的觀察重點之一。
第三部分,路很貴
刨鋪路面的單價大致上還蠻統一的,落在每平方公尺500~510元新台幣,台灣大道路面更新可是花了2.5億跑不掉,而台中分得的稅金扣除一些支出,一年可以運用於建設的經費也才180億...於是筆者製作下面的圖片提醒路很貴,大大們煞車或是油門緩一點都是愛護道路的表現,因為鋪路永遠是錢坑,每一吋路平得來不易。

台北的路平專案,刨鋪深度至少有10公分,花的人力物力與錢財比一般道路刨鋪更多,希望一次鋪完能夠用久一點,但也只限於台北有能力這樣做,而且他們還花了6年才能做完,更證明路超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