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影片(中文字幕)傑夫.史貝克:適宜步行的城市
TED演講影片(中文字幕)里克.潘納羅薩:為什麼公車代表了實踐民主
希望有要繼續討論的人先看完這兩段 TED 的影片。大致上是告訴我們,城市不適宜用「以便利私家車為主的思維」來推行建設。目前這個觀點已成為世界城市建設的主流。
傑夫.史貝克本身是美國人。他認為美式車輛優先的城建無法永續發展,而且擔心後進國家不小心學了這套不適當的作法。
里克.潘納羅薩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的前市長。他認為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優先的方式來建設城市,讓中下階層一樣享有交通便利才是平等和民主。並且指出改變過程會遭遇相當的阻力。(波哥大的BRT系統相當成功,是世界各國取經的對象)
連結:百度百科 BRT 詞條(簡體中文透過Google轉換)
維基百科相關BRT的中文內容有點少,百度百科寫得還蠻詳細。世界各大城市有用BRT為主力的,也有作為MRT配套方式的,各有考量。但透過google轉換,圖片好像會出不來。簡體中文版點此
看過了影片和相關資料之後,大家才有繼續討論的基礎。當然,這兩段影片和百度百科都代表了某些人士的主觀意見和立場。但也表示BRT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奇思妙想,而是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系統。至於適不適合台中或台灣其他城市;是不是作得不夠好,是可以討論的。
在百度百科中指出:快速公交系統是一種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兩高三低”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快速公交系統採用先進的公共交通車輛和高品質的服務設施,通過封閉式專用道路空間來實現快捷、準時、舒適和安全的服務。
排除了政令宣導的「和階社會」段落,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大致上是可以肯定的。
和私家車相比,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是公共交通的共性(以單位運輸人次計算)。
較高品質和較高效率,和私家車相比,也早晚成真(乘客的體驗)。因為道路面積不可能無限擴充,所以私家車的運輸品質在BRT擁有相對較高路權的情形下,品質和效率終會超過私家車。
和公車相比,除了低成本(建置成本)之外都成立。
和輕軌、MRT相比,低建設成本的優勢明顯。施工期也短。但品質、效率、長期污染和長期能耗都沒有優勢。(污染和能耗是長期比較,輕軌和MRT建設時耗用能源和資源較高)
和機車相比,除了效率難分上下之外(因為不是每個人騎車都很快啊),BRT勝出。機車只看油錢似乎比較省,但是機車還是要錢買的。還有隱性的安全問題。
單這樣看BRT似乎不一定是最佳解。
================================================================================
面對現實,我們來看看台中的實際情況。為什麼要選BRT。
■台中沒有錢
一句話打死。這就是我們台中要選擇BRT的最重要理由。其他理由其實相對這一點都是次要的。
文心路不是建了高架捷運嗎?為什麼有錢建文心路綠線,沒錢建很多人認為更重要的中港藍線?
因為綠線中央有補助啊。作為當初建設高鐵的配套,中央承諾要建綠線。所以這條我們有錢可以蓋。在高捷的慘賠經驗後,中央對雙北以外的地區要再立案建設捷運非常的保留。前交通部長毛治國(人家現在是行政院副院長囉)表示過不再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以中運量、輕軌,乃至於公車捷運系統代之。連專家都支持這種說法。
自由時報--毛治國:高運量捷運,不再興建
事實上,中港路(個人不喜歡台灣大道這個名字)蓋MRT的門並未關死。但是交通部那邊傾向我們必需証明有運量來撐起MRT。在沒証明之前,連中運量都不太可能通過交通部這關。台中市有藍線MRT案,但據說還沒送行政院。但送了估計也不會過,不然台中市不會這麼拖拖拉拉,不就是送份報告嗎?掰一份出來誰不會?交通部應該是明示暗示都打過招呼了。(也就是你們送來也不會過)
「台中市政府開始以藍線BRT作為捷運藍線之先期系統以培養捷運運量,且未放棄中、高運量捷運系統(MRT)之爭取,但若BRT反應良好,也可能不再亂花錢蓋MRT捷運,改為經營輕軌的中長期方案。」(維基百科台中捷運藍線項)
在某個運量門檻以下,BRT操作成本是低於輕軌的,所以個人會這樣解釋:「藍線BRT是藍線MRT之前的過渡,但是如果夠用了,不排除就一直用下去」。因為改輕軌又是一大筆錢。
所以選擇BRT有「且戰且走」、「先求有,再求好」的意味在裡面。總不能一直等到中央態度變化吧。一千億花不起,幾十億我們擠擠還是有的。
■BRT建成速度快
工期是延誤了。台中市政府不願意鬆口。我替他們承認好了。死鴨子嘴硬到底是想呼嚨誰?
但是比起MRT甚至輕軌,BRT的工期短是大家有眼睛都可以看出來的。這有幾大好處:
1.對交通衝擊時間縮短 蓋個BRT就一堆人叫得快死了,要是蓋MRT挖下去,你看看台北哪條有五年內蓋完的?潛盾機?那是軌道部份,車站部份台北好像都是明挖覆蓋的。而且台北是沉積盆地,台中比較難挖一點。對交通的衝擊是隱性成本。不會顯示在帳單上。但是不能不考量。
2.早蓋好早享受 這不用解釋吧?
3.對執政者來說有政績 趕快蓋好,市政府才有政績可以誇口。以我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其實我有點懷疑這也是BRT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哪個市長沒有政績壓力?哈哈。老胡這是異類當了十幾年市長,一般市長蓋MRT的話根本都是給下一任剪綵的。看看那個綠線弄了幾年了。
■救綠線MRT
只有一條木柵線的時候,北捷運量也是soso而已。雙十路網成型後運量就很可觀了。高捷的十字路網(兩條能叫網嗎?)運量雖然日漸成長,還是大大的賠錢貨。可以想見如果綠線MRT只有公車配合,運量也不會太好看。綠線完工還有一段時間,如果來得及多蓋兩條BRT,到時候運量才不會見不得人。
高捷一年虧24億,講句難聽的,要是單綠線一條一年虧十幾億,那還不如先蓋好幾條BRT看能不能少虧一點。高捷固然有市民出行習慣的問題(台北市原來就有很多公車人口),但公車系統沒作好,也是運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高雄除了輕軌,也正在籌建BRT)。BRT和MRT相互配合,希望能維持住台中好不容易拉起來的這塊公共交通使用人口並減少虧損。
■設備車輛可彈性運用
BRT的車輛可以彈性運用。不只可以開出專用道地區,也可以很容易地在線路間作彈性調配使用(規格比較一致的話)。線路改建成 MRT 或是輕軌,設備和車輛也有機會再利用。
================================================================================
其實說來說去,BRT就是個「折衷方案」。但是再怎麼樣,也比「沒有方案」和「空中樓閣」好。0.5 和0相比是無限大的。何況這個折衷方案說不定到最後會發現是很成功的方案。
================================================================================
台中BRT還是有些不足的。
■宣傳不夠
很多人還把BRT和公車等量齊觀。不過反正都要完工了,最好的宣傳就是大家坐坐看。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就要上路了(希望)。台中人的好奇心很快會讓BRT的好壞得到檢驗。
■車站太花俏,但防雨功能似乎不足
老胡很重視文化(他自認,我也承認),但是號稱白海豚樣式的車站其實太花俏。我大概可以猜到是因為BRT被視為是殘次品,想要搞個好看點的車站來增加點高級感。但是這增加了建築成本和維護成本。而遮雨的功能以目前建物的外觀看起來似乎不是很理想(待檢驗)。
站內設置冷氣和廁所我是認為非絕對必要。理論上等車也用不了幾分鐘。既然台中公廁不是很多的情形下,大家也都挺過來了,那車站內沒有廁所也就還好而已。雙邊設站站體小,其實也不好擠。不過如果能想辦法增設公廁還是好的。畢竟如果BRT很成功,老人小孩出行的頻率會更高,他們對廁所的需求比較高。
■兩側設站
雖然有人解釋兩側設站是為了預留日後中間開挖捷運的空間,但是這也導致了站體空間受限(寬度小)。如果蓋在中間,只要一個站體,成本減低,空間運用也會比較理想。個人並不認為中港路很快有機會蓋MRT。
================================================================================
我其實不太理解現在還有人要爭論蓋BRT是個錯誤這件事。它就蓋在那裡了,不久就要完工。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會拆掉。甚至它也可能成為你我出行的好幫手和台中的驕傲,証明著我們台中人自立自強、能接受新生事物、不因頭腦僵化而排斥任何追求進步的可能性。
難道現在要討論的不應該是「為什麼不能如期通車」、「為什麼不能如期通車還要呼嚨」、「藍線BRT有哪裡還可以改善」、「如果要接著蓋,有什麼在下一條路線上可以改進」、「公車、自行車如何搭配」等等。
更進一步,是不是我們台中也能從這一條BRT中獲得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的營運經驗,分享給其他台灣城市。甚至有機會形成一套系統輸出到國外。
很快我們就能看到。
※我一定是發神經才會搞到天亮寫這些東西。

我認為BRT一定會成功,為什麼呢~
因為當你塞在臺灣大道,看著BRT從身邊呼嘯而過,你就會想搭了,
更別提時尚(大學生,背包客),實用(老年人,孕婦,小孩)。
這些從BRT直接受惠的民眾,多半不像你我本來就開車,因此特別關心路權是否受損。
當然,搭配好的轉乘系統是關鍵!
老胡很努力了,若不是他,台中有今天越來越國際化的城市風貌?許多政治人物都將地方首長當做晉級中央的踏板,但老胡不是。
憑他的能力,資歷,眼界,人脈,都是一流的,但他只想建設大台中。現在越來越多建設將完成,只要不是戴了偏光眼鏡,一定都感受的到!
crab69 wrote:
13年裏...(恕刪)
gi55123 wrote:
我想知道通車後十字路口的號誌燈怎麼亮
印象brt經過全程綠燈..
那同方向的汽車就是先紅燈?等BRT經過了在變綠燈?
然後BRT有通到火車站嗎?
那中正路那麼小條也有專用道嗎?
==================================================================================
台中的號誌如何運作,我沒有看到詳細資料。大陸那邊有採取這樣的措施的:
如果號誌即將轉紅,而BRT車輛己經很接近路口了,就將綠燈延長幾秒,以利 BRT 通過。
如果號誌已經紅燈,會視橫向車流消化狀況來決定是否提早轉換燈號。
這個作法應該是比較普遍適當的。
----------------------------------------------------------------------------------
BRT 有通到火車站的。中正路「沒有」專用道。
由於當地里長(民眾)反對,BRT 在中正路沒有專用路權。路那麼小,其實也能理解他們的疑慮。不過要是塞住,誤點就難免了。交通局將協調在BRT營運後,國道客運走民權路不走中正路。
----------------------------------------------------------------------------------
BRT今天開始有試乘的體驗活動。不過要先申請才行。也不是每站都能下車(還有很多站在施工)。因為最近常常不在台中沒能預約真遺憾。號誌我想也還沒處理完吧。這樣的話其實也就是坐新車開心一下而已。

連結:預約體驗活動
連結:我愛台中BRT(台中BRT官方 FB)這邊經常有消息更新。
================================================================================
在這裡的多半是成年人、壯年人,可能比較無法體會公共交通的重要。
今天台中市的公共交通如果作好,讓小學生、中學生、老年人、殘障人士都能「自力出行」,他們的活動範圍得以擴展。讓人人都有行動的自由(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賦的權力嗎?),是進步社會的象徵。
但是我們現在人行道的導盲磚經常被侵犯、輪椅坡道經常損壞。固然有政府維護不力和沒有積極取締的成份在,但也顯現出公德的不彰。
人行道的淨空和公共交通是要一起改善的。公共交通不能直達家門口,步行是幾乎必要的。人行道使用品質的低下,就好像洗完澡沒換內褲一樣..在旅程的最後留下不完美的體驗。
騎樓不平和佔用也是問題。騎樓本來就是因應台灣天氣,為便利行人而規範設置的。現在快失去大半功能了。對某些身障者來說,騎樓的落差無異是天險。
================================================================================
給行人好走的路,他就會多走路。走路對身體好,人是步行的動物嘛。
他還會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沿路的風景。
他會看到城市的美和不足。他會享受美;督促政府、社區或自己動手來改善不足。城市因此變得更好。
他會聞到小店的麵包香,也許駐足嘗過以後,會買了三兩份與家人好友分享。
他會聽到小孩的嬉笑,在路口遇見樓上的鄰居,聊兩句今天天氣很好哈哈哈。
社區變得更緊密。
每天開車下班就進車庫,或者是急虎虎騎車回家就進門的人,可能體會?
================================================================================

nkfcc wrote:
看過了影片和相關資料之後,大家才有繼續討論的基礎。當然,這兩段影片和百度百科都代表了某些人士的主觀意見和立場。但也表示BRT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奇思妙想,而是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系統。至於適不適合台中或台灣其他城市;是不是作得不夠好,是可以討論的。
nkfcc wrote:
我其實不太理解現在還有人要爭論蓋BRT是個錯誤這件事。它就蓋在那裡了,不久就要完工。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會拆掉。甚至它也可能成為你我出行的好幫手和台中的驕傲,証明著我們台中人自立自強、能接受新生事物、不因頭腦僵化而排斥任何追求進步的可能性。
nkfcc wrote:
更進一步,是不是我們台中也能從這一條BRT中獲得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的營運經驗,分享給其他台灣城市。甚至有機會形成一套系統輸出到國外。
很快我們就能看到。
可惜我找不到讚嘆的表情符號..

單用~"嘆"..
不禮貌..

單用~"讚"..
又只掀一角..難窺全貌..
大大文章寫得真好.....人窮也能窮得有品味..台中加油~~~~~~~~~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