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ming99 wrote:
小弟在運輸業待過幾年...(恕刪)
有些你講的事情,沒多少人知道
不過沒分段,讓人看得有點辛苦
建議可以分段一下,或許如下...
如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lhming99 wrote:
小弟在運輸業待過幾年,當年由於工作的關係(其實就是關於台中BRT的電動巴士車輛投標),對國外BRT有做過一些涉略,當時便認為這個系統在構成路網上,以其建造費用與軌道捷運相較來說,能形成的效益是相當好的,那時手上也有台中BRT的初步路網規劃,以我在台北周邊生活十幾年的經驗,若能快速形成路網以及有足夠的車輛,使用行為改變一定會很快到來。
後來我的公司並沒有參與投標,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全世界並沒有可以跑這條路線的兩節式電動巴士,當時其實有另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台灣自己設計製造,不過當時台灣BRT就只有嘉義有一條試行路線,運量少的可憐,所以也看不出成效,所以沒有一家車廠敢投入,包含我在的公司也是,這也是為甚麼後來BRT用的是宇通的柴油兩節式巴士,其實全世界有做兩節式巴士的車廠並不多,中國貨當然也便宜又夠用,得標是必然的,就算不是宇通得標,也會是其他中國廠的台灣代表。
後來小弟搬回台中,而台中剛好也開始BRT的試運行,由於職業病的關係,就一直關注相關消息,一開始BRT確實有許多問題,不過其展現的成效確實是好的,尤其在提高車輛搭乘效率上,真的很有效,這代表搭乘的人數增加,空車量下降,當然有人抱怨滿車上不了車,但這是台中市政府當初預估的量低估了,而這只要增加車輛就好,BRT相較於軌道捷運的好處就是增加車輛容易得多了。
另外也有人抱怨由於BRT,台灣大道上車變得難開了,但公共運輸就是要讓人改變習慣,當年台北公車專用道上路時,還不是被一堆開車族罵翻,一大堆路段不能左轉,現在也習慣了,台北由於公車專用道,培養出了不少公車通勤族,在後來捷運路網一形成後,運量就出來了,台中不過是在做台北做過的事,只是用更高階的BRT系統罷了,尤其現在台北現在還看得到的專用道公車接龍,BRT能有效解決這一點。
接下來是抱怨了!
後來選舉完老胡敗了,佳龍上台了,本來期待新上台的可以將BRT的問題一步步解決,讓BRT路網構成,但他就這樣把BRT廢了,而不是換個名字當做自己的政績做下去,因為這一點,我2018年選舉是不會把我的票投給他了。
如果這樣也就算了,接下來台中市捷運藍線的提報中央審查通過,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細看數字才會知道問題大了,台中是想取代高雄成為舉債王嗎?預算為1124億4100萬元,中央補助290億4300萬元,地方833億9800萬元,地方負擔比例高達74.17%。
其他縣市呢?台北市和新北市在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第一期工程,分別負擔32.63%、39.74%;桃園市在航空捷運線負擔59.55%,高雄市在捷運紅橘線負擔17.83%,而台中捷運綠線也才負擔44.67%。以上還不含土地徵收費用,由於BRT的關係,很多人都知道,台灣大道的中央分隔島是私人土地,光是這些土地徵收要花的錢就相當可觀,而這些台中市政府得自己出,這是多大的錢坑啊!所以我這輩子是不會投給佳龍了!
最後來提一下最近的前瞻計畫中的軌道捷運運輸,台中藍線也有列在當中,而我想說的是這是目前政府在交通建設中的大敗筆,因為會花掉太多錢但卻帶不來效益,因為捷運必須形成路網才能提供有效的利用率,當年我唸書時常常搭還是只有到中山站的淡水捷運,那時搭乘的人真是少得可憐,後來開通到台北車站後就好一些了,當然最大的變化還是忠孝線開通,搭乘人數增加得速度嚇死人,而讓我最大的驚嚇是忠孝線開通的隔年台北市府跨年,當天跨完年捷運站根本擠不進去,我跟朋友們只好慢慢散步往台北車站方向走,終於人群漸漸少了,沿路找了個捷運站進入,那時已經凌晨2點,捷運上還是滿滿的人,真是可怕啊!
而前瞻計畫中,許多路線都無法形成路網,這要如何提供使用率呢?此外台灣人口在一直在減少,高齡化的問題將到來,後續哪來的稅收及搭乘人口來支撐這些新路線呢?以我這幾年的觀察,我認為政府應該把資源投入自動駕駛的電動巴士,而且是大巴小巴都要,這樣在未來駕駛不足的狀況下,才能提供豐富解密集的公共運輸,如果台中的BRT還在,這可以快速轉換成自動駕駛的電動巴士了
不過,一切只是夢,未來掌握在無法受創見的人手上,這些人只以過去表面經驗在做判斷,不知是沒時間還是無法深入思考未來
唉~~~~~~嘆一口氣還能怎麼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