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如何拯救台中舊市區

既然中區給人的感覺就是髒亂、交通不便、停車不便利
其實還滿好解的不是嗎
交通問題,國道生活四號線已經快完工了,以後來市區不需塞在中港路
而中區內的交通改成公共運輸工具以及規劃完善的人行步道和購物環境
髒亂的問題,也不難
花點小錢也能改善
人是感官動物,多增加一些美麗的燈光擺設,改變中區昏暗的印像
尤其電子街旁那條河川,為何不能學習高雄,在愛河河畔增加露天咖啡等吸引人潮的方式來進行
要一夕改變大家的印象很難
但只要肯改變,大家一定會慢慢重新接受這個區塊
批判中區是個沒救的區域
對台中市民有什麼好處 ??
愛河以前也被高雄人說是沒救的河川
但謝長廷任內讓大家對愛河都改觀了 不是嗎
現在愛河是高雄人的驕傲
很多事做就對了
台中的現況很怪異
只懂得往前看
一大堆新重劃區規劃
時間久了就會發現
第二個第三個中區慢慢的浮現 ........
我想這是大家都不願樂見的>"<
podman wrote:
中區的沒落是事實.....(恕刪)


問題就是在於 所有優勢的東西 中區目前都沒有 但是所有劣勢的東西 他都齊全..

優勢不外乎 工作 環境 交通 正向循環 商業活動 人潮滾錢潮

工作來說 中區的早期商辦大樓 多半前面路面狹窄..然後之後台中市區都改成單行道 自然交通不便
目前還能租出去的 都是雙向車道的商辦...民權路 台中路沿線..
改單行道原因也是路太小了...這不重劃徵收 是無法改善 這也不是政府說做就做 還會有本地人反彈
工廠式的傳統產業外移到了不行 更不可能回來舊市區...

環境 目前都推環保綠化 當然也要居民配合 光附近舊市場那種環境 也是難以抵抗大賣場這種明亮衛生的觀感

中區幾乎所有的劣勢...都是要先破壞再來建設 改善交通之後才有效果...但是改善交通擴寬道路
卻是民眾反彈最大的地方(哪邊拓寬道路不拉白布條的)

政府也不是凱子 投入資金如丟水溝 不被議會民眾罵死才怪...
我所知道的消息跟公務員的訊息 都是想動作但是窒礙難行..但是大多數都認為政府不做事情放生中區
破壞是建設的第一步 趕不敢跨出去 不只是政府的事情
光一句 這邊老一輩的早就賺飽...只好放著荒廢...早就不住這邊 但是很關心 這點我認為是屁話
真的關心 就大家要動作 而不是被動等著被徵收..再賺一筆

不要以為幾間老建築物 單獨修繕一下就能變好 而是要整片改善才有搞頭..
我喜歡吃市區的老店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老店衛生環境不是很好 店面又狹小 交通不方便
但是去市區停車麻煩 那美食就只是在地人吃的美食 無法推廣給全台灣...
市區必吃就是 肉羹 肉圓 仙草 但是肉羹是目前唯一 無法全省隨便問人都知道的 也很少外地人吃過
不是交通不方便 不然是什麼?
很贊成樓上大大的意見
一個進步的國家
一定要做到人民均富
同樣的
台中市想成為一個國際級的大都市
就要有整體的發展與思維
而不是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如果台中市每個地區都能有其特色與發展
都能讓大家看到進步的地方
不是很好嗎
世上不乏有改造成功的案例
端看施力多少
例如:
◎德國的杜塞道夫港區經過多年的努力轉型,已由昔日的萊茵河航運港蛻變為目前的新興社區,原來的老建築重新整裝散發出活力,也成為聚集跨國知名廣告公司及傳媒之地。
◎高雄愛河,以前我都不敢靠近,現在我可以搭乘愛之船優游其間。
◎倫敦Imperial Wharf社區本來是一個又髒又臭的工業區,從一個沒沒無名的老舊社區,翻身成為令人稱羨的水岸豪宅區,英國政府對於都市改造的努力,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地方。
所以 中區不是沒救 而是大家對她施力多少
想想看台中市甚至全台灣的大都市...有哪個商圈是以乾淨 整齊 現代化...當作招徠人群的理由

逢甲商圈很乾淨嗎?...北平路小吃街很整齊嗎?...公益路好停車又不塞車嗎?

說到中區都是以"髒亂" "路狹" "破落"...這些醜陋的形容詞...然而其他地區的夜市都不是如此?

誰說中區的屋主等政府去徵收房屋...中區的街道是法國人100多年前設計...甚至考慮到日照和多雨的氣候

所以整個中區街道都和地球南北向的軸線偏移45度角...使日照可以進入房屋...這是台灣真正都市化的發源

看看後續台中市的都市計劃...不是斜切角度的街道...就是同心圓的馬路設計...造成東西向交通阻礙

外環道路層層向外擴大...雖然很容易計畫實施...但是少數的東西向主要道路必須負擔大多數交通流量

100年後台中市民必須承受交通越來越困難的難處...這是沒有長遠計劃下都市開發的後果

我也不住在中區...但是我不會去排斥任何改變的可能...即使接下來20年都是如此...受害也不是我

對於主觀的想法很難改變...也無意義去改變...只是把事實說清楚...如何認知是個人的自由...喜歡就好
Generation Kill
podman wrote:
想想看台中市甚至全台...(恕刪)


要不是921逢甲後面老屋子倒光了 今日逢甲是否有今日榮景可能都是個?

逢甲的環境以前更糟...難道管理委員會沒做事改善?...現在假日都有人一直在整理垃圾筒
不會跟以前一樣爆炸 以前都是放任髒亂 垃圾想丟都沒地方丟

以前逢甲也沒有排交通錐在導引人潮隔開汽車 現在都有 不是進步? 不是現代化嗎?

都市計畫都是以20-30年計算的 你沒看到不是沒做事情...現在南屯跟西屯的榮景
我爸在我小時候就跟我說了 因為都市計劃我爸有與會到..
到現在至少目前消息 政府還是有相關計畫在開會...不過大家也知道政府做事情都很慢的..

至於什麼時候法國人規劃台中過了?..XD 至於台中的都市計劃其實很多都是依照日據時代延伸的理念..
當初設計同心圓主要原因是當首都來打造...後期才改用棋盤式建築 說句難聽的
50年前可能連10年後台灣還在不在 民眾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都市計畫是文明的表現
歐美國家也不是一夕就造成 ..
podman wrote:
順便提供2010.1...(恕刪)

今天附近又有國有財產局99年度招標第19批國有非公用不動產...

臺中市西區公館段54-38地號...位置在大新街12號(中華電信對面巷子)

面積(平方公尺) 611

標售底價 53,720,900

得標金額 53,766,666 ...幾乎按照底標成交...每坪約 29萬

從以上的例子來看...有人確實積極買進市區靠近中區/西區的土地...靠近中區還有更多國有地會釋放出來

而且未來價格可能更上層樓...
Generation Kill
其實2006年的時候就有新加坡飯店業者跟台中市政府詢問在台中市政府遷移至新市政大樓後,是否能將目前台中市政府的辦公廳舍,也就是台中州廳改造為高級飯店使用。

而台中市政府也有將這個方案納入可行性評估,之後也有不只一家的國內外飯店業者跟台中市政府接洽,今年已經邁入招商階段,一到兩年後就會開標了。

其實在公布台中就市區的都更計畫後,最近幾年中區不斷有業者投入資源預先卡位,就等未來實機成熟來撈一比。
台中鐵路高架化、台中車站特定區更新區,這些都是主要吸引投資的計畫之一。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podman wrote:
想想看台中市甚至全台...(恕刪)


一下子日本人規畫 , 一下子法國人設計
那怎麼搞到街道狹窄,停車困難 , 交通不便 ?
到底是原本規劃設計的人缺乏遠見 , 把城市設計成18世紀的規模 ?
還是後來接手的人無心經營 ?

中區比起它鼎盛時期是落寞了不少 , 但也不到"蕭條"的地步 , 比起蕭條, 台中市區其他地方多的是
所以不知道哪來的宅男宅女 , 連 "google"這一道手續都省了, 直接下一個 "火車沒人坐"這種荒謬結論

至於外勞,的確,本地消費者不多
不過台中本地人也不必太 "靠勢" , 近幾年來印泰越菲這些國家已經大有進步
比較大城市的人已經不太出國當外勞 , 更不用說中國大陸北上廣這些地方的平均收入 , 老早就把台灣七八十年次的草莓族遠遠拋在後面了
對一廣的商家來說 , 本地人也是人 , 外勞也是人 , 反而是作外勞的生意比較好賺
好事者就不用太杞人憂天了!





HSDPA wrote:
一下子日本人規畫 ,...(恕刪)

去看看現在歐洲、日本的街道就知道了。
絕大部分都是又窄又小,而且交通思維上也不以汽車為主,追求的是人與街道與城市之間的緊密關係。
19世紀日本的都市規劃思維基本上跟隨歐洲的。

台灣在70年代引進了美式公路主義思維,美歐兩種相互衝突的交通思維混血之後就變成今日臺灣這種四不像的交通狀況。

公路主義後來被批評造成都市切割以及人與城市之間的疏離感以及對行人的不友善,所以目前的城市規劃思維又恢復到以人為主。所以才會連美國也開始重新省思大眾運輸的重要性,而中國目前在這面更是走在美國前頭。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很好玩嗎? wrote:
去看看現在歐洲、日本...(恕刪)


這就是了!
倫敦和慕尼黑我都住過
在市區從來不開車 , 也看不到汽車
靠的是便捷的大眾運輸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