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給2013年想買房的自己和買房自住&首購族的一篇好文

小米配大醬 wrote:
回覆你..我不是張金鄂
跟你一樣我也相信市場機制
只是你相信的是一頭熱的市場機制
而我相信的是過熱會回溫的市場機制


您..
當然不是張教授..

偶以為..
這幾年..
如果有人篤信他觀點因而錯過買房良機..
帳絕不能算他頭上..
因為..
任何出於自由意志下之決定..
需自己承擔結果..

或許您始終沒意會偶意思..

偶是說~
"市場永遠是對的"..
並非說..
"市場永遠一頭熱"..
亦或..
"一頭熱市場才對"..


這三句話..
馮京馬涼..

小弟大膽猜測..
往後兩任以上台灣政府..
持續由"朱立倫".."江宜樺".."連勝文"這幫國黨要角權掌..
因此..
莊家們帶頭"吵"房產趨勢是樂觀低..

任誰都知道過熱會回溫..
那是基於不再持續加熱之前提..
何況..
所謂"回溫"或"保溫"..
會是您殷盼的N年前房價嗎..

N年前房價才叫"合理"?
現今房價叫"不合理"??
您說您相信市場機制..
偶存疑..

話說..
小弟近來結識進而熟絡的幾個天才橫溢..
都是這些年"贏賭"的人..
不過..
他們絕不會"贏賭"又"贏嘴"..
他們和您我一樣..
也深深地懷念N年前房價(哎!多麼甜蜜滋潤的年代..那時聯聚芳庭成交才多少多少)..

終究..
每個人都在"等待果陀"..

我老哥常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啊..
本來無一物..
您買來花五百..
我買來花三千..

祝福您拉!!!!

小米配大醬 wrote:
你以為漲價是沒有盡頭...(恕刪)



台中市新房價3房以上幾乎都開在1000萬了
1000萬貸款7成 自備就要300萬 繳20年 月繳3萬元
那代表夫妻2人的薪水加起來至少要9萬以上
但重點是1000萬的房 你買到的是 室內不到30坪的空間 然後看到的總是別人家的景觀


<===好恐怖的負擔, 真的要去賺更多錢,或是去GG賣肝了


fyt003 wrote:
台中市新房價3房以上...(恕刪)

想去GG賣還不一定進得去
哭哭
我兩年前就開始看房子了,雖然覺得可惜,但也不後悔,因為這兩年來房價雖然漲很兇,但地區建設並沒有増加,尤其去年來竟然有些鳥不生蛋的地奌都要千萬起跳?說什麼物價上漲、工資上揚?鋼鐵近來漲幅也沒十年前那麼兇了,血汗勞工薪資更沒有上漲,這些全都是建商一直炒作,加上我們這些小百姓怕房價越來越高,才會一蜂窩的栽入建商的陷井裏,想想看,都沒人去買的話,這些房子要賣給誰?大陸人?投資客?大陸人跟投資客只會買台北地區,誰會來台中買一間需等待十年以上才會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的房子。奉勸各位台中市民,政府打房政策需要我們配合,只要我們這一兩年內都不要去看房子不要買房,建商的壓力自然就會產生,一些「碰風」的房價自然就無所遁行,一一呈現。

aterhwa wrote:
我兩年前就開始看房子...(恕刪)


紐約時報:存不了錢 美國年輕人趕不上父母一代

Pearl Brady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福利也不錯,她還擁有2個學位,1個學士學位和1個碩士學位。但不管怎麼努力,她都存不了錢,她擔心得花好幾年,才有能力為房子、小孩和退休進行儲蓄。

今年28歲的Brady表示:「我就是屬於極度緊張的那一類人,我知道近期我可以賺多少錢,我希望三四十歲時能存到錢,但到時候怎麼存我沒有想法,這令人感到害怕。」她在工會工作。

其實很多人面臨類似處境。Urban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4個世紀以來,儘管美國人的平均財富增長1倍,但Brady這一代,以及年齡上升到40歲此一群體,積蓄的財富比當年父母還少。

因為財富是長時間累積下來─10年前存下1美元,可比今天存1美元值錢多了─接下來數十年內,年輕人大概會面臨一個更不安全的未來,退休的問題更大。

這個研究的作者Caroline Ratcliffe指出:「在這個國家,大家原本的期望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下一代會比上一代好,但實際情況已經變了,這一代可能沒那麼好,美國的年輕人面臨前有未有的變局。」

很多經濟因素導致美國年輕勞工難以累積財富,此趨勢在大衰退前就已經發生了。美國的年輕人面臨收入停滯、房市崩盤和就學貸款大幅攀升的局面。

舉例來說,Brady扣稅後實領月薪1800美元。但她必須支付唸大學和研究所的就學貸款,大約1個月400美元。她也必須支付信用卡債務,每個月大約500美元。再扣掉三餐、房租和生活費,所剩無幾。

往前看,似乎難以想像能有所儲蓄。Brady說:「現實生活中,我的收入會增加,但跟不上支出的速度,進1步,退3步。」

今年31歲的Chuck Ross,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透過投資累積了1.2萬美元的財富。但他住在堪薩斯州Wichita,這裡符合他的領域的工作很少。他現在在1家大型連鎖餐館工作,背負就學貸款4萬美元。他說:「我的父親總是開玩笑地說他會一直工作到死,說完我們大笑,但對我而言,可能性越來越高。」

其他人則說,他們花錢買了房子,最後卻付不起房貸而失去房子,或為了養小孩的費用艱難度日。

專家表示,工作機會和工資大幅增加,可以解決年輕勞工的許多難題。可是累積財富的時間被推遲或減少,將對他們的財務狀況帶來深遠影響。

華盛頓研究機構Urban Institute研究報告的作者Signe-Mary McKernan指出:「如今有點處於轉折時刻的感覺,若我們今天不處理,他們可能永遠都趕不上。」

研究者說,若不在30歲買房子,延後到40歲才買房子,根據過去幾十年財富累積的趨勢,到了60歲時,他們的房屋資產價值會損失4.2萬美元。

許多研究報告表明,經濟形勢宛如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重創年輕勞工。房市泡沫破裂就是問題之一。2006年房價開始下跌,當時買房子的許多年輕人,發現他們的房子成為負資產了。

-------------------------------------------------------------------------------

請記得目前普遍薪水是多少..夫妻加起來若以月10萬來看你們可以負擔的房貸不要超過3萬3
而在這之前你們要先買的是"保險" 醫療險跟壽險 (壽險的額度最好要足夠房貸金額例如房貸
700萬那壽險保障也要700萬可用定期壽險搭配隨房貸或存款遞減)我不是保險業務的..只是有做
過理財這一塊加上我的際遇也是夠特別了..所以知道人生風險的重要性..買房前請務必先檢視
財務規劃跟你持有的保單..那天幫朋友試算..降低他們的財務風險後卻發現原本以為可以每月
繳3萬5的房貸只剩下不到2萬元....看他們原本的財務規劃只能說....真的蠻單純的
有機會再來分享吧!! 自住客和首購的朋友們..繼續加油吧!!
清水奈奈 wrote:

~~ 我持續慢慢看房中~~ 畢竟幾百萬上千萬的價格.. 買菜都會價比三家了~~房子..還可以隨便買嗎?? 成交持續低落~~我相信鬆動指日可待....^^

道德..
只宜律己..
不宜律人..

如果你認為炒房炒股不道德..
槍抵著老二逼迫..你也不會去炒??
你言行合一..
終究..
只是你家的事..

"市場永遠是對的"..
今日由鉅大謙站上50..
"合理"..
哪天聯聚信義跌破30..
也"合理"..

情感世界..
我們可以同情窮人在此財富賽局競鬥中資源資訊絕對落後的不對稱處境..
經濟實務..
絕非貼近人民均數所得之房價才稱得"合理"..

"患在不均"..
"不均則爭"..
根源於"法"..
施行在"政府"..

期許富人自制..
緣木求魚..
何況"貪婪"這玩意和美色當前相同..
任誰都抗拒從嚴..逐流痛快.....(恕刪)


大大這篇寫的很中肯
Glenn5915 wrote:




個人造業個人擔
房市未來走向個人看法不同
這種事只有在以後才有正確答案
反正就留給時間去證明吧!
如果這麼看好房市
又夠大腕
就把錢很狠的砸下去吧
反正過些日子,一翻兩瞪眼...

必須要提醒的是
辛苦賺錢的小人物們...
究竟每個人的日子還是要過...
要提醒的是
人生不是只有買房
還有很多事
當然要思考
怎樣的人生才是富足的人生
未來會用到錢的機會很多
買房不要太勉強
這麼大的金額
要三思...

如果太年輕
投注太多金錢在裡面
在往後漫長的時間了
為了還債
要犧牲
美好的旅遊...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對父母的孝心...甚至犧牲 栽培孩子的金錢...
那多不值得

說不定,等你還了債,都老囉...

而且你這些漫長的折麼
對炒房客來說
可是輕而一舉的一次賺走..


...(恕刪)


Glen大,

說的好!
人生真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
孝順父母,充實精神生活,
如何讓家庭更和樂,運動與休閒等等。

人生真的很短!

我已經快半百了,
雖已退休,
常出門遊玩,
也買了書尚有十餘本未看,
也要常探望身體欠安的老母親。

一方面覺得時間不夠用,
二方面回顧過去,花太多時間於累積財富欲
難盡如人意又虛耗青春與健康。

讓自己身心健康快樂比較實在,
房巿,猜不透的。
在台灣不要相信房地產有所謂的市場機制可言,
不然為何成交量縮價卻不跌?這明顯違反"市場機制"吧,

而正是因為這些人口中的市場機制,目前正被少數人所把持,進行聯合壟斷.

不然為推量創新高?
因為建商的還有大把的土地,不趁現在房價高的時候海撈一票,難道要等敗市的時候賣?

這些人可不是吃齋唸佛的好嗎...
房子是不動產,量縮也不一定立刻反映在價格上,
並不像水果一樣,沒賣掉一下就壞掉了。

房子價格也不是幾十塊/一斤,沒有急需,沒有人會願意便宜賣,
損失一次,也不是普遍受薪階級工作一兩年可以承受的。

買房子的人可以是自住,可以是投資客,
若每個人都變成投資客,西班牙的前車之鑑也許也不遠了,
當然"厲害的投資客"應該可以在泡沫前賺飽飽吧,變動才有機會呵。
"若回歸基本面,以自住的人居多,
當然房價應該要反映出區域所得才是,"
雖然現在事實不見得如此。

但現在又不是在古代地主與佃農的關係,
一塊地綁住一輩子。(大部分人無法接受吧)
當然會有人說,成功的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為什麼要當佃農,應該當地主啊?
但資質所限,資金所限,運氣所限,
成功不一定會落到每個人身上,
願不願意賭個一兩把,就看個人特質了,
有錢的可以多賭個幾把,多些成功機會,
運氣好的也許就此翻身也說不定。

回歸樓主所一直強調的,
有買房需求的,評估自己的負擔能力,買自己可接受的房。
沒急需的,就自己評估投資標的到底投資報酬率如何了。
事實一直存在,只是回顧一兩年,五年十年,還是十五、二十年而已,
房貸現在可以到40年了、若不是以投資的角度,
眼光要放多遠,就看個人取向了。
五年前一度想在台中買房,但諸多考慮未下手~
第二年又去看同一標的,漲了兩成,
去年經過一看不得了,
比起五年前的開價多了一倍.
這種喊價跟炒作,以及觀察幾十年來台灣房價的走勢,
相信在房市賺到錢的大有人在.

1970與1980算是出生率較高的年代,
這群人包含自己,都有對房屋實質上的需求,
但面對動不動就上千萬的房價,
市井小民追價意願已顯薄弱,
已漸漸無力負擔.

1990年代開始出生率驟降,
加上普遍薪資低落及物價高漲,
購屋幾乎成為不可能的夢想.

個人認為差不多還有十年的時間,
70與80年代的人,
買得起的買不起的差不多就緒的時候,
房市就要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了.

不過房價以崩盤式跌法下挫的說法,
個人認為絕無可能,
只會緩慢的盤跌,
畢竟國人對於投資,
很多人的想法是不賣就不算賠~

租屋相對於買房,
就計算上而言是划算的.
但要考慮的是,
年老的時候誰願意租房子給自己呢?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