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對自己而言就是利息跟租金的差異
償還房貸本金就當存錢囉
30年1000萬房貸,1.65%,
每個月繳約3.5萬,利息約1.4萬
如果原本租金約1.5萬,其實費用沒什麼增加
差別只是付給銀行跟房東而已,
但房屋品質應該好不少
房貸只是財務工具的一種而已,反正付不起賣掉回去租屋就好,房價沒跌本金都還拿的回來絕大部分。絕大多數人視房貸如猛獸,都是不想欠債,想快點償還完債務的心態。
不是說這樣不好,就是心理很累而已。
用會計角度來看:
資產負債表上,你的淨資產一直在增加,免驚啦。
用損益表來看,你費用支出也沒實際增加多少
唯一壓力稍大就是現金流量表,你可能把原本可以存錢的部分,拿去償還貸款本金了
不過說實在的,整體月繳沒超過所得1/3都不用抖啦⋯
abasqoo wrote:
如果原本是租屋族的話(恕刪)
賣掉...想得真樂觀
當趨勢緩慢往下走 , 不是說要賣就賣的
買房房貸真的不要超過30%薪資
我關注的某區 , 預售屋已經比新古屋便宜了
那批新古屋 , 已經有人用原價開賣
也是無法售出的 ....很慘
隨便殺都賠的
感謝民進黨
低薪 = 省好多人事費
高物價 = 成本沒變 , 賺超多
高房價 = 賣一戶賺幾百
hsur0000 wrote:
最好算一下持有與交易(恕刪)
這就有趣啦,因為牽扯到房價走勢的預期與現況。不過從我觀點來看,房價目前就是大漲難,跌也難,緩漲格局應該是最有可能的趨勢。
主要理由在於幾點:
1.房地合一稅的衝擊已過 - 在2014年醞釀2015年中立法通過,投機盤完全被打掉的情況下,房市價格也同步下跌,從2013、2014年高點一路跌到2016年底。但之後回歸基本盤,量縮價不跌,反而開始彈升。Why? 在於第二點

2. 低持有成本 - 台灣自住房屋持有成本大概約房屋市價0.15-0.25%,相較美國平均2.5%、日本1.5%,台灣持有成本非常低。簡單來說,房價止跌後,租金不下跌的情況下,多數屋主也好、地主也好就是沒有賣出壓力。
3. 通膨還是存在的 - 台灣勞工基本薪資持續墊高下,有沒有發現過去幾年物價漲幅相對明顯,包括租金,房屋雖然因為投機價值不再,但基本上每年保持較通膨高1-2%漲幅機率還是較高的(風險溢酬)。
這種假設來看,基本上房市沒看很樂觀,但也不致於悲觀。退一步說,真要提心吊膽,怕哪3-5%出售仲介稅金成本等,屋主也不是笨蛋,每個出售也都想加進去賣給買家。
基本上只要不是2013-2015進場的人,就算中短要賣房,那些成本在房價上漲或賣房加入售價後都不是太大問題。
但如果是2013-2015年買進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看到新聞爆什麼某某高級大樓,慘賠幾千萬售出,感覺心驚膽跳。只因為買在高點,房價整體趨勢下跌時,該區沒出售,結果近期一賣出,實價登錄發現虧慘了,開始渲染下跌,聽起來挺恐怖的,但實際想想挺蠢的,有點像樓上的例子,預售屋賣的比幾年的舊成屋當時成交價便宜。
簡單一點的比喻就是在國巨1000-1200買了十來張,結果在最近反彈時400多賣掉,新聞就開始爆,投資國巨慘賠⋯

早就下跌的東西,在損益實現時才大吃一驚。這種反應,我也嚇到吃手手。

不過就算當時買的,就乖乖撐個幾年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