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BRT改公車專用道是不是一種倒退


kevin-a1 wrote:
如果市政比的是創新,比的是前瞻,台灣未曾有的BRT應該遠比行之有年的公車專用道要強得多...(恕刪)

嘉義早就有 BRT 了
BRT 缺點一堆
怎麼很多人把它想得很美好?
既然這麼好怎麼台北一條也沒有?
carloszhang wrote:
嘉義早就有 BRT 了
BRT 缺點一堆
怎麼很多人把它想得很美好?
既然這麼好怎麼台北一條也沒有?...(恕刪)


拿嘉義BRT來比
你有沒有比較過兩邊每天運輛相差幾萬人次?
嘉義BRT假日人次比台中的平日還少
乘客除了學生外, 幾乎都是往返高鐵的
讓我想起了高雄捷運

PS: 我2/28那天才去嘉義搭過
逛完文化路後走到垂楊路搭車
為何從新聞看不到一些數字?
BRT故障率?
通車至今的維護費用?
目前BRT每日的運量?
與目前台灣大道上其他公車的運量?每日多少人次?
優化後,預計可提升的運量(原BRT+公車)?
其他車輛在台灣大道上的行車速度均值?
目前慢速車道的交通事故發生率?

優化的方案是否成功,
就看是否能提升運量且不增加維護成本,並減少其他車輛在台灣大道的行車時間。

但目前的新聞都看不到這些資訊。

若有改善,這是林市長的政績,
若無,請市長對此事負責。


所以應該要請市長公布BRT的相關統計數字,
讓市民了解,從而得知優化方案的成敗。

所以我支持林市長說的
資訊開放透明才能保障人民權益






大眾運輸人口是需要培養的!

台中市的公車跑了這麼多年,就是那個樣子,再進步有限。
BRT是一個創新,但創新是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成果。

當年從台中搬到台北,台北正在蓋捷運,木柵線、淡水線通車時,不覺得捷運有什麼了不起,竟然還要忍受交通黑暗期,
等到板南線正式通車,形成雙十字路網,捷運才真正發揮可怕的功能,才開始有逐捷運購屋的觀念。

第一條BRT才剛出生,還來不及看到路網的形成就胎死腹中,其實很可惜,更是短視近利。

連BRT的成本都不願承擔,養不出大量的大眾運輸群眾,想要興建捷運並維持良好營運,是永遠不可能的。

jenixliu wrote:
看看裡面說到BRT的特點…...(恕刪)

這幾個BRT的特點,現在的台中BRT全部都有符合。
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說現在的不是BRT,睜眼說瞎話!
說再多也沒用

那隻龍對BRT擺明就是政治操作



有沒有想過 當BRT在高峰時間時

兩輛BRT車都會在同一站相遇

改成公車專用道時

相信會有一條龍公車車隊可以欣賞

再加上慢車道切進來的車流

這條BRT必定很有趣!!

carloszhang wrote:
嘉義早就有 BRT...(恕刪)

你要蓋一條美好的MRT也要靠足夠運量去撐起呀
嘉義BRT一開始是用作高鐵站的市區接駁並培養公車人口
以大眾運輸系統的選擇,我想最主要是靠運量,當然人口數是很重要的關鍵
台北在第一條捷運尚未通車前,公車就是爆滿的狀況
之後發展成中高運量的MRT也是無可厚非吧
那嘉義以BRT培養公車人口,很可惜的,我想是失敗了
或許是運量確切不足或是推動不力吧,連混合公車專用道也被取消了


附帶一提,嘉義BRT車道是在道路中間也是被嫌個半死
我認為以台灣人的用路習慣大眾運輸不搞高架或地下都是不被賞臉的
或許是政府眼光不夠長遠,不夠用心發展大眾運輸吧
歡迎光臨 http://www.wretch.cc/blog/robanlo
其實無論是保留或改為公車專用道,兩者都是政治考量因素比較大,如果有參考國外交通的朋友,就會明白兩者都是半吊子策略,急功近利的方法。
大家有沒有看過鄰近香港的設計,一台公車就坐上數十人,平均每五至十分鐘就有一班車,又或是輕軌鐵路或電車。
很多時一個計劃要多方面去思考的,當然現在用上BRT的人會認為好,可是用不上的或駕車人仕他們也有他們的權利,重點是BRT的客人是否可以養得起BRT的支出,如果不然,其實是其他用不上的市民去代為支出而已。

banpui wrote:
絕對沒有倒退!! ...(恕刪)


轉向之後再前進,這政績才能算在他頭上,果然是政治學博士,學以致用,剛好而已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