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

*完整版* 存中街算台中最幽美或最有味道的街?

西國無雙 wrote:
看看選舉期間倉促落成...(恕刪)


執政比較,需要時間~~~~~4-8年後再回首才能真正評比!
現在短期都是"勝利者"的話與權比較大
批評容易捲起衣袖做事難~~~對於新市政有所期待期望台中未來更好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瞜


西國無雙 wrote:更瞎的台灣塔取消 本就是"意料中事"...(恕刪)</blockquote

西國無雙 wrote:
當初承諾的漂亮藝術品般的經典建築沒有出現
只在七期的水泥森林裡面多了一塊乳酪蛋糕....


好像伊東豐雄感動得說這在日本做不出來

我看蓋得很漂亮得體啊 雖然據說有些暇疵
造型與色彩和四周很相稱 相得益彰

至於說當初承諾的漂亮藝術品般的經典建築沒有出現我就不知道了

這乳酪蛋糕不錯啊

因為基地不是太大 所以建物也不能太雄偉
最大廳兩千個座位很好啊 不必搞得太誇大
之前大草悟的概念漸漸不適用,

草悟道太長,中間被市民廣場隔斷後又改道,後段以美術園道為主部分與科博到市民廣場那段主要草悟道部分漸行漸遠,

之前的紅色小型觀光車行走草悟道連結科博與國美,乏人使用後也停了,

草悟道今後藉BRT方便快速連結7期及火車站,大草悟概念由南北向變成東西向,
BRT到秋紅谷10分鐘,到火車站10分鐘,

大草悟食衣住行育樂健美,以草悟科博中心,東西向BRT10分鐘,北步行到植物園10分鐘,南步行到市民廣場、綠光計畫10分鐘,

美術園道周邊留下許多美麗的餐廳,假日仍有來客,平日中午空空或少許顧客,
也為難得的空寂幽美,半退休人得浮生半日閒泡茶,

卻也似繁華過後,停格的寂靜莫內花園!




除非雜誌社約稿,有些媒體朋友問我理財之道,多數時候我都說賠錢的經驗




我很早以前就不會去看某某人的成功之道、金錢密碼這種無聊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成功都有許多因緣巧合,根本沒辦法照本複製




更白話一點講,運氣佔了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哪有辦法複製他人的運氣,只不過某些人在成功之後,刻意去找出他的成功之道而已,當然多少還有參考價值,比例就各自判斷了




不過,如果成功之人真的相信他的成功之道是XXX因素,那他差不多也完蛋了,因為運氣這玩意兒總有一天會用完,很容易一敗塗地,比較聰明的樓友,應該別太相信自己的判斷,什麼樣的投資最好都只是資產的一部份,手上多少留幾分之一現金,不要全部都押進去




亂世理財,還是要先理心,心亂理財不容易好…
















greenTi wrote:
我心中的精英制度應該是要創造一個讓社會上的人有"相對"幸福感的地方
比方說台中就有相對的幸福感, 沒錢住七期, 可以住五期




跟你一樣,我覺得五期挺好,道理就是生活機能超水準方便…


對不開伙的女王和我,僅僅走幾步的距離,五期生活就充滿許多驚喜,本來最理想的住家,附近就應該每年都有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因為不需要我們預留空間而格外驚喜!


還有,就像你說的的,沒錢住七期,就住五期啦







22f wrote: 跟你一樣,我覺得五期挺好,...(恕刪)

樓主太謙虛了




其實,地方稅的房屋稅,就可以讓地方政府自己決定




例如,從去年2月起,在張金鶚主導下,台北市先是繼續調高路段率、更大幅調高房屋標準單價達2.6倍;之後在11月又宣布了全台最高、2.4%~3.6%的囤房稅,且追溯到7月1日實施;再配合台北市獨有的豪宅稅(高級住宅加價課徵房屋稅)




不過,這些政策主要影響的是今年開始以後新蓋的豪宅




若是舊有的豪宅,例如帝寶,只是會多不少,但還不至於到讓人感覺到有負擔的程度,換言之,以後在台北市要推豪宅,可能就只剩超大坪數,例如200坪以上了,因為買得起這種超高總價的人,他們才可能真的不在乎要繳多少稅金,只是一但只是剛好跨過豪宅的門檻,就要繳出算沉重的稅金,可能會變成買得起養不起,讓台北市豪宅投資成為絕跡




張金鶚在內任主要是大幅調高了 房屋構造標準單價,不過所要繳交的稅金也沒像媒體講得那麼誇張,若想知道細節還是看信義房屋去年寫的分析報導




http://www.sinyi.com.tw/knowledge/newsCt.php/4105/2




若以一般鋼筋混凝土造的住宅、路段率220%、折舊0年(新成屋)、300平方公尺(約90坪)、總層數20樓的新大樓為 例,以調整後的房屋構造標準單價1萬5,350元來算,應繳納的稅額為11萬元(自用住宅),若以公司名義持有,就要2.5倍,27.5萬




不過,一旦總價超過8000萬、80坪以上,或是每坪單價100萬元,就會加增豪宅稅,就變成18萬,如果是地段較好的,例如松江路上的華固松疆所在地,地段率270%,就變成20萬,如果是採用SRC,路段率220%、折舊0年(新成屋)、300平方公尺(約90坪)、總層數20樓的新大樓為 例,就會是19.5萬




不過,我覺得蘋果日報的報導,說首位苦主 中山區豪宅稅(「華固松疆」)飆285萬,我就搞不懂他是怎麼算出來的,應該沒這麼多才對?




台灣房屋智庫研究員洪佩君分析,台北市《房屋稅修正條文》明載,新制的房屋構造標準單價調高,以本次揭露「華固松疆」15樓、130坪戶別為例,位於松江路最貴路段率270%,且構造標準單價由每平方公尺從7800元調整為1萬8650元,已激增2.4倍,自用住宅房屋稅從1戶39.8萬元暴漲至95.1萬元,若是非自用住宅,更從原本的119萬元升至285萬元;交屋時的契稅,也從199萬元增加至475萬元




該物建的房屋稅算法應該是 標準單價1萬8650元X 130坪X3.3平方公尺/坪X (1+270%)(註豪宅的地段率加1倍,一般則是270%),在乘上自住房屋稅率1.2%,應該只有34萬,不知道台灣房屋這個研究員為什麼說是95.1萬?




不過,這幾天華固建設已經出面澄清,該物建契稅不是475萬,而是200萬,所以他連契稅都算錯了,房屋稅一定也算錯了,因為契稅與房屋稅率的計算基礎都是一樣的,只是稅率不同而已(契稅是6%,房屋稅是2%)!




不過,長此以往,豪宅真的沒人買了…












22f wrote:
除非雜誌社約稿,有些...(恕刪)


同意樓主看法,我們常常受隨機性操弄而不自知

古人說: 路遙知馬力,真得頗有道理

22f wrote:
不過,長此以往,豪宅真的沒人買了…


政府政策制訂的思維一向都是防弊重於興利!

且各部會通常不協調 政策常相互抵觸 效果更是互相抵銷

想想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 全球貨幣氾濫、經濟也尚稱平穩 人口持續流入台北都會區...各種有利大台北房市發展的環境都沒啥變化

而政府想以稅制或制度變革的方式壓抑房價而言 假如真的『成功』 那房價下跌的成本必然轉移到其他層面上

譬如說是持有成本的提升

或者可商業化的機會或空間下降 使商機消失 使得必須付出的成本跟著減少 直接反應在房價的下跌 這部分衝擊的將會是就業、薪資、消費等

很遺憾 政策制訂者通常缺乏『市場』的思維 一昧迎合少數人的需求 但其結果卻是對大多數人都不利的




ujma wrote:
政府政策制訂的思維一...(恕刪)




財政部在這點上很有問題


但不只是房市的稅搞不定,包括對頂新處理101都欠缺國際觀,居然想用當初的價格買回?被金融界罵爛也是意料中事…






  • 7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