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

台中您敢蓋捷運嗎? 高雄的前車之鑑您不怕嗎@@


CCJ1128 wrote:
台中市的公車日運量 ...(恕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3216470


台中公車101年總運量
81,504,149

http://www.nownews.com/2013/01/08/91-2889561.htm

交通局長王國材表示, 101年公車運輸量4千4百萬,捷運運輸量5千6百萬人次,分別佔高雄公共運量44%及56%,他指出,突破1億人次是進步的開始,未來交通無縫接軌,除朝向2億人次邁進,並不只求有,還要求好。


純粹路過給個數字
大家繼續討論
deepsummer wrote:
交通局長王國材表示, 101年公車運輸量4千4百萬,捷運運輸量5千6百萬人次,...(恕刪)


我說的是"日運量"喔...

而且現在是2013-Oct 民國102年十月

還是你要把十年前的數字拿來比呢??
----------------------------------------
對了...

高雄市的核心 你畫到嘉義了沒有?? 我在台中等很久了...
一, 日本各大城市都是先以軌道運輸培養起來的網絡
之前也提過了,公車運量高不代表捷運一蓋運量就會高,層面不同

二, 這次用到這個詞只是拿來做比喻,請別太刻意針對
先去看看誰不理性吧

三, 就我所知高雄為來發展路線簡單來講
所謂新灣區指包誇南高雄,是物流中心和機能複合型產業,文創產業及觀光範圍
高雄軟體園區也在那,目前已吸引許多企業進駐,新聞報過
中高雄以高鐵站以南,現階段最精華的地區,許多土地開發及利用,偏向經融商貿核心
北高雄以往相對較落後,但現在有了世運主場館及捷運深入,加上南部科學園區
文化園區跟新市鎮以及大多數大專院校,大致上以產學方面發展

四, 過去十幾而十年來台中逐漸改變,但高雄幾乎沒什麼進展
升格直轄市之後留下的舊式產業及重工業不吸引新一代人的追求,使得推力大上升
但身為直轄市該有的建設資源又不能少,產業停滯人口外流情況下,負債能不高?
順便說台北的負債也不低!
我只能說台灣政府總是沒在對的時間實行對的政策
所要猜測的是,假使高雄當時立即革新,產業轉型人口不外流
台中還會不會吸引這麼多南部人前往,北部投資客企業前往?

沒有瞧不起誰,只希望變得更好

Kyte wrote:
一, 日本各大城市都是先以軌道運輸培養起來的網絡
之前也提過了,公車運量高不代表捷運一蓋運量就會高,層面不同...(恕刪)


這是對的 公車運量高不代表捷運運量也會高

但是 公車運量代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基本人口

可以確定的是 沒有公車運量 就沒有捷運運量...

日本的發展模式 是從19世紀開始 火車發展比汽車早 當然是從軌道運輸玩起

不要拿張飛打岳飛...

Kyte wrote:
三, 就我所知高雄為來發展路線簡單來講
所謂新灣區指包誇南高雄,是物流中心和機能複合型產業,文創產業及觀光範圍
高雄軟體園區也在那,目前已吸引許多企業進駐,新聞報過...(恕刪)


不知道Kyte大大 是做哪個產業的??

文創/軟體?? 台灣有多少有規模的文創/軟體公司?? 有多少產值?? 從業人員有多少??

為什麼要選高雄?? 為什麼不選台北?? 租稅減免?? 相關人力充足?? 產業鏈完整??

物流中心/海空聯運 最大的客戶是製造業 為什麼不發展製造業?? 卻把文創/軟體當成目標??

要不我們先看看高雄目前的產業優勢&產業結構 適不適合玩文創/軟體???...

還有哪個"機能複合型產業" 這是啥?? 小弟學淺 還望指點...

Kyte wrote:
四, 過去十幾而十年來台中逐漸改變,但高雄幾乎沒什麼進展
升格直轄市之後留下的舊式產業及重工業不吸引新一代人的追求,使得推力大上升
但身為直轄市該有的建設資源又不能少,產業停滯人口外流情況下,負債能不高?
順便說台北的負債也不低!
我只能說台灣政府總是沒在對的時間實行對的政策
所要猜測的是,假使高雄當時立即革新,產業轉型人口不外流
台中還會不會吸引這麼多南部人前往,北部投資客企業前往?...(恕刪)


為什麼"舊式產業及重工業不吸引新一代人的追求"??

你知道18世紀開始發展的"腳踏車" 撐起大台中地區多大的產業規模嗎??
--------------------------------------------------------------
假設大大的論點是對的 台北來的企業 寧可選擇沒有建設資源的台中 也不願選擇有大量建設的高雄

這不是很奇怪嗎??

高雄有中鋼/中油/中船 不缺產業/資金/技術 產業停滯 人口外流 該檢討的卻是中央政府??

哪台中怎麼辦??

CCJ1128 wrote:
這是對的 公車運量高...(恕刪)

台灣沒有三菱或三星這類的跨足重工業的財團在帶著衝市場品牌,鋼鐵石化產業就算做的再大,也只是在代工而已,眾多產業鏈中的一環,隨時會被其它競爭者取代。


小弟一個朋友目前就在腳踏車零件設計部門,除了懂結構之外還要對時尚造型敏感,甚至懂美感造型要比結構來的多。市場其實源源不絕,但產品必須不斷推層出新才能競爭。台灣的腳踏出產業已經從過去滿地零件的黑手腳踏車店,變成從研發設計到製造銷售都十分完整的產業鏈,也需要大量的社會新鮮人投入創新的部分,這種產業活力是鋼鐵石化業沒有的。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很好玩嗎? wrote:
台灣沒有三菱或三星這類的跨足重工業的財團在帶著衝市場品牌,鋼鐵石化產業就算做的再大,也只是在代工而已,眾多產業鏈中的一環,隨時會被其它競爭者取代。...(恕刪)


基本上...鬼扯...

先搞清楚石化產值的分布在哪裡 再來說代工不值錢....

中鋼在2008年左右 才有能力量產高強度汽車用鋼 (汽車也是百年工業..)

老共買下瓦良格號時 還在擔心有沒有能力生產起降甲板用的鋼板

你覺得台灣的鋼鐵業 還有沒有進步的空間??

很好玩嗎? wrote:
小弟一個朋友目前就在腳踏車零件設計部門,除了懂結構之外還要對時尚造型敏感,甚至懂美感造型要比結構來的多。市場其實源源不絕,但產品必須不斷推層出新才能競爭。台灣的腳踏出產業已經從過去滿地零件的黑手腳踏車店,變成從研發設計到製造銷售都十分完整的產業鏈,也需要大量的社會新鮮人投入創新的部分,這種產業活力是鋼鐵石化業沒有的。...(恕刪)


你可以去打聽一下 SHIMANO花多少錢在研究新的材料/工法

鋼鐵石化業沒有活力?? 去google一下"3M"是做什麼的...

"甚至懂美感造型要比結構來的多"???? 我想沒有一間自行車零件商 敢講這種話....
CCJ1128 wrote:
基本上...鬼扯.....(恕刪)


3M是品牌公司,現在普遍品牌公司跟製造工廠是分開的,台灣的確是很缺品牌公司阿。
投資品牌的錢比投資代工廠要多很多很多,但台灣人對於行銷的業務大都是只靠一張嘴唬爛接訂單而已,是工廠的勞工養那些唬爛的業務,而不是業務接單來養工廠!
電視也一天到晚廣告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勞工朋友創造的,只會話唬爛的行銷業務根本沒貢獻。
這就是台灣代工產業無法有自有品牌的原因,敵視專業行銷業務,認為業務只是一群投機佔便宜的人,只會打電話接訂單而已!
3M只是專業的行銷公司,研發跟製造都委託代工廠,靠著貼品牌就能賺大錢,台灣的代工廠行嗎?
台灣製造商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專業的品牌行銷,可惜沒有人去重視這個。

陳小春2525 wrote:
3M只是專業的行銷公司,研發跟製造都委託代工廠,靠著貼品牌就能賺大錢,台灣的代工廠行嗎?
台灣製造商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專業的品牌行銷,可惜沒有人去重視這個。...(恕刪)


以下截錄維基百科:

3M公司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 Average)包括的30家公司之一(1976年8月9日加入),並且在2004年財星500大企業中名列第105名。公司在全球擁有136家工廠以及超過67,000人的僱員,並在197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它的全球收入超過了200億美元,其中國際收入佔了總量的58%。

136家工廠以及超過67,000人的僱員 絕對不是"只是專業的行銷公司"....

CCJ1128 wrote:
以下截錄維基百科:3...(恕刪)


CCJ大已經說出其規模。

然而,3M之所以能夠以不到7萬名員工,維持運作?

雖然行銷是重點,但是最重點是[專利]
它擁有超過40000項有效產品專利---不是製程或原料而已!

它每年新增的專利數,也都穏定地超過400項。
換句話說: 這個討論串,至今的半年,3M又有200項專利了。

請承認它的獲利能力在[研發]+[授權]
而且是研發出: 提高生活品質的各項產品。

當然,嘴硬的也可以繼續否認。
但是大家仍然每天都在付錢給這家公司。
除非您絕世而居。
CCJ1128 wrote:
超過67,000人的僱員,並在197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它的全球收入超過了200億美元...(恕刪)


可是100多家工廠跟197個國家有辦事處,這樣才雇用了6萬7千人卻創造200億美元的業績,這不是靠品牌行銷是甚麼?3M的東西幾乎每個人都有買過吧。
3M在台灣賣的機油不就是中油代工的嗎?


  • 6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