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穩定的專用道對公車捷運系統的快速行駛較有幫助
郊區:不一定要有專用道,優先號誌反而是快速關鍵
除了以上,還有車外收費
台中BRT被廢除的最關鍵因素,就是車外收費、優先號誌的電源被關掉而已
至於,BRT造成交通更加擁擠只是表象
實際上是台灣濫發私有車輛牌照,都市規劃出問題的結果
BRT能夠更快輸送人流,並照顧交通弱勢族群,反而加大人流疏通量
也在國慶假日發揮更強的輸送能力
--------------------------------------------------------------------------
回到本樓,路寬只要有18公尺,就能建設出私有車、BRT系統共榮的路廊
台灣大道一段為標準的18公尺,前面樓層也貼出太平線的斷面配置
【基本配置參考】
3.75公尺混合車道(兩側共7.5公尺寬)+ 3.25公尺寬BRT車道(兩側共6.5公尺)+ BRT站台(3公尺寬)+人行道/路肩1公尺
在非站台路段,多出的3公尺可以做成人行道、路側綠帶等
【六線路寬】
那,台中有哪些路段可以做出BRT專用道?
這個結果採用用反問的方式比較好回答,問題改為「哪些地方無法設置專用道?」
藍線:太平(山腳~屯區藝文中心,路寬12~15公尺)、大甲(外水尾~火車站,路寬12~15公尺)
紫線:無
棕線:后里(甲后路近后里火車站,路寬12公尺)
橘線:無
金線:豐原市區、石岡~新社、東勢以東(東關路路寬8公尺)
黃線:大甲~大安、大甲(水源路)、后里(甲后路近火車站,路寬12公尺)
用BRT標準評分的話,大甲~大安、東勢~和平、石岡~新社無法達到BRT標準
依照交通專業走下去,其他路段都能輕鬆達標,台中已經把最辛苦的台灣大道都做出來了
最後優先號誌、車外收費都可以建置,與專用道無關
--------------------------------------------------------------------------
附上BRT六線路網,與筆者建議新增路線(白線)

sss89229 wrote:
回到本樓,路寬只要有18公尺,就能建設出私有車、BRT系統共榮的路廊
台灣大道一段為標準的18公尺,前面樓層也貼出太平線的斷面配置
【基本配置參考】
3.75公尺混合車道(兩側共7.5公尺寬)+ 3.25公尺寬BRT車道(兩側共6.5公尺)+ BRT站台(3公尺寬)+人行道/路肩1公尺
在非站台路段,多出的3公尺可以做成人行道、路側綠帶等
這是美國目前標準的車道寬度設計,當什麼都大的美國人,都承認以往那種11~13呎寬的車道是不安全的,10呎寬的車道反而安全,只有台灣這些不負責任的交通官員與大學教授,才會搞這種3.75公尺寬的混合車道與萬用路肩,打早更多的車輛併行、違停車禍與車門擊落事件

whateveroioio wrote:
所以你是忘了自償性經費這一塊了吧
台灣大道徵收是很貴沒錯
但是沿線也有能開發回收的地方...(恕刪)
你可能誤會了,自償性經費是有,但是跟台灣大道土地徵收費用是無關的。
8/23的新聞稿中寫道:捷運藍線規劃西起台中港,行經沙鹿火車站、市政府至台中大車站,串聯海線雙港副都心及台灣大道沿線,並與捷運綠線、台鐵山線及海線車站共站。全線軌道規劃高架和地下型式,高架段設有9處車站、地下段設有9處車站,共設有18處車站,路線長度26.2公里。總經費約981.49億元,包含中央補助452.79億元,地方負擔127.71億元、用地費用34.04億元,以及自償性經費366.95億元。
翻閱(延伸前)藍線可行性研究報交通部的報告書中有提到:
"有關財務可行性方面,臺中市負擔833.98億元,扣除自償部分360.83億元,市府仍要負擔473.15億元"
"委員:用地費雖屬地方政府自籌,惟本計畫用地費偏高,建議臺中市政府考量是否扣除臺灣大道既成道路使用費用。市府:遵照辦理,有關臺灣大道土地徵收事宜,將另案處理不納入本計畫。"

"本計畫總建設經費841.64億元,其中用地取得費用需38.98億元,工程費用需802.66億元。包含自償性工程費用及非自償性工程費用中應由市府負擔之部份,共計412.12億元。"<----你說的自償性經費是在這邊
所以,結論就是,臺灣大道既成道路土地徵收的三百多億元,在上次國發會核定的時候就已經剔除在外,可是到目前為止市府要怎麼解決這筆錢對外是隻字不提。讓大家以為藍線讓行政院核定就會蓋了,都不知道這一步沒走好之前,藍線捷運根本不會真的動工興建。還有一點很奇怪,之前規劃終點在沙鹿火車站時,用地取得費用是38.98億元,延伸到台中港多了三站,用地取得費用卻減少變成34.04億元。
關於藍線MRT的,還是另外開個藍線討論串討論吧,這時候跟著網軍檢討BRT政策,就跟高雄淹水時檢討韓國瑜一樣愚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