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xxxa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前面網友連結廣州和廈門的BRT,
雙向專用車道跟兩個候車亭就佔了四線道,就算兩邊
各只剩一條車道,那也要六線道,台中(尤其是人口
稠密的地區)有幾條道路有這種寬度?...(恕刪)
一般候車亭不會笨到去佔用一個車道啦!
但BRT專用車道,單向佔用一個車道,是無法避免的!
我前面就有寫了,台中好像只中港、文心路夠寬,跟台北市比差太遠了...
而文心路已有高架捷運則不需要BRT,
所以,只剩中港路夠寬可以做BRT...要怎樣多幾條BRT也另人費解..
但後來又想到,四號生活圈若開通,搞不好也可以走BRT,候車亭就在交流道附近就行了!
四號生活圈是雙向六線道,BRT就不需要專用道,也不需有紅綠燈優先權了!
就只是比較長一點的客運,在四號生活圈上上下下而已。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lightlife wrote:
已經說過了,原本台中規劃的是真正的捷運MRT(軌道高架或軌道地下化),
因為中央不給錢,"不得已"才選擇假捷運BRT(公車捷運),..(恕刪)
在很久以前(高雄市長吳敦義),中央就已經要給高雄蓋捷運了!
中央會給錢,但錢給的不多,高雄市議會一看就知道是錢坑,
就算那時的中央、高雄都是藍色的,但高雄捷運還是被市議會給卡擦掉了!
因為中央不想出太多錢,高雄也不想出太多錢,後來就搞個BOT,大家都能少出點錢,
結果卻把高捷運量錯估4倍,現在實際運量只有當初預估的1/4,
要是高雄"市議會"知道實際運量只有這樣,知道會賠成這樣,也不會同意那麼早蓋高捷!
興建捷運不要求回本,中央/地方不會想靠捷運把過去出資的上千億給賺回來,但至少要求營運損平。
而經營造價1~2千億的捷運,營運成本也很高,
捷運蓋好就要一直運,不運或運太少就會一直賠,中央只幫你蓋捷運,可不會幫你賠捷運!
營運虧損是由縣市政府負擔,若賠10億,是拿台中市民納稅的錢去賠。
高捷造價約2千億,營運一年"只"賠掉24億,依比例也賠沒多少啊!一年也不過才賠掉造價的1.2%
但24億就是24億!賠掉原本高雄可以蓋的公園、馬路、大橋、體育場、營養午餐、老人福利...
錢被捷運挪去賠了,當然必須要犧牲這些也用錢堆出來的福利和公共建設。
沒錯!就為了高雄有那幾十公里,機車/公車/腳踏車/汽車就可以到的捷運站,
蓋好的捷運也不能廢掉,就只能看著它每年一直賠掉公園/馬路/大橋...
不過也別緊張,可以舉債,讓這一代的高雄市民過爽一點,由下一代高雄市民還錢!
就算台中捷運一年"只賠"2億,你知不知道這2億可以做多少事?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axxxxa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前...(恕刪)
個人之見,以下幾條路線都適合BRT,行經路段還有拓寬機會:
潭子火車站→北屯到高鐵的中彰快速道底下→高鐵站;
東勢→石崗→豐原→神崗→大雅;
中彰快速道/中清路口→大雅→清泉崗機場→清水;
大甲→清水→沙鹿→龍井→大肚→烏日環中路→高鐵站;
南屯永春路→烏日環中路→二高烏日交流道→霧峰省議會;
台中火車站→鐵路高架後的建國路→國光路→大里大峰路→霧峰省議會;
捷運藍線東海大學站→中棲路→靜宜大學→沙鹿→梧棲→台中港;
再加上捷運綠線、可能會蓋的捷運藍線(也可以BRT)、高架捷運化的台鐵,台中市的公共交通網就稍微完整了。
讓原本台中縣的人口可以不用開車或機車就能到市區上班,逛街購物,路上的車也可以少一點,塞車情況也可減少。
mz3sp23 wrote:
臺中市政府推動公車捷...(恕刪)
我常常搭公車或是騎車上下班
就算真的只是變成公車專用道我也贊成
因為對騎機車的來說
外線車道常常要和小黃及公車拼生死
另外也要堤防路邊停車又從左側直接開車門的白目
如果中港路內線多了一條專用道
外線停車格全部取消掉
那我騎機車只要注意小黃就好了,就安全性來說增加不少
另外根據我的觀察公車在跑的時候不會比機車慢
很多時間其實被上下車的旅客佔滿了
例如中港路新光三越那邊好了
常常出現的情形是公車進站
乘客開始準備下車,但是總是有白目到前面才忙著從皮包中找公車卡
好不容易乘客下車了
這時候出現紅燈
等紅燈時期開始陸續有乘客上車
有時候人多到差點又要再等一次紅燈了
如果改成公車捷運系統
上下車的刷卡改成進出站刷卡
乘客在公車上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就是上車和下車這兩件事情
要慢慢找卡片也是離開公車之後的事情
也因為不用上下車刷卡
所以公車可以開前後兩個門
上車的旅客從後門上車
同時間下車的旅客則從後門上車
加上又是低底盤公車,只要一步就上下車
大概十秒鐘就搞定一切
還來得及在紅綠燈變成紅燈前開走
而車站又是半封閉式的設計
出現空調系統也不意外
這樣等車時有冷氣可以吹
也不用擔心下雨被與淋到
大幅提昇等待的舒適性
不過為了怕流民進駐
所以車站的椅子可能很小又很少,甚至沒有 @@"
這點可能就沒辦法解決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