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中捷的迷思

podman wrote:
商業週刊報導台灣政府...(恕刪)


個人覺得不一定要想作只有捷運站附近居民才能享有好處,目前是只有一條綠線,想必多條捷運成網絡相連後利用率會提高許多。
目前這條至少還有輸運高鐵往市區之功用,再加以大小接駁方式應可抒解些許都市交通。
且內需建設也會提升國內經濟動能,而都市發展與交通動能相佐之下可為都市帶來更多利益。

像我若到台北兩天一夜遊玩,規劃住宿、景點,也大多會盡量選擇捷運方便之處;到國外亦然;因此交通建設可能要放更長遠來看,要再不破壞大自然前提下,且能提昇人民全體利益,何不為之呢?

另外高鐵全民買單問題小弟認為不能與一般公共、國家建設相提並論,其實有很多利益瓜分在剛開始就已可估算得到,運量、利息、收益正負,難道是大陸工程、高鐵公司、投資財團所不能預期?都是中飽了私囊再丟爛攤子出來給政府吸收。大陸工程之工程款項收走了沒?銀行財團利息賺夠了沒?虧的是台灣高鐵,台灣高鐵老闆是誰?大陸工程老闆又是誰?銀行團受益者會是誰?請思慮一下;虧了台灣高鐵後,丟給政府一了了之還要告政府,實在不厚道。
但是話說回來,高鐵重要、必要嗎?單就台灣高鐵公司來看可能是一面倒的虧損(錢被上述兩方給撈走了),但對台灣整體經濟必定是有正面向的幫助。打個小小比方,例如竹科到南科開會,開車、搭車要多久?搭高鐵要多久?多少決議事項可在縮短的幾個小時通行時間內達成更多更大的利益...轉而為稅收...

當然,任何工程都有可能有弊案,只要「人」做事必有貪念,所以希望大家一起來監督這次的台中捷運興建工程,還多望媒體朋友幫忙!
大前研一的著作中已經提出許多警告...日本在經歷了泡沫經濟之後...用盡了國家資源來擴大公共建設

甚至為了滿足地方的需要...大量興建例如機場 港口 高速公路和鐵道...10年以後證明許多都是錯誤的投資

在基礎建設落後的國家...大量增加交通 電力和水利建設...確實可以提振經濟發展...例如越南 印度 拉丁美洲國家

但是如果在已開發國家如日本 台灣...對於經濟發展的效果相當有限...中國在金融風暴之後也出現這種現象

就是希望靠著大量的公共建設來活化國內經濟...結果是把地方財政預算拖垮...人民收入還是沒有增加

關於中國經濟討論可以參考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著作...都提出了類似的觀念...就是擴大公共建設是有風險的行為

台灣現在正以擴大內需的理由大幅編列預算...打算投入8000億預算來增加公共投資...其中包刮一堆無厘頭預算

例如今天新聞報導台中市要興建"望高寮"公園...這種地方根本無法發展觀光但也納入"擴大公共工程預算"

2011年將要開始課徵"能源稅"...未來還有更多"綠稅"會被提出來討論...這些現象就如同大前研一所說的

當政府預算赤字到達無法彌平的地步...為了平衡國家預算避免引發金融風暴...最終的手段就是加稅

但是加稅將立刻排擠企業擴張和發展的資金...為了多繳稅只好減少支出...於是裁員 減薪 關廠...後果開始發生

因此衍生的結果是...政府擴大公共工程不但不能提振經濟...反而扼殺了企業和民眾的生計...

所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以前的許多例子還是不夠...未來還有更多這種"重點式"的公共建設會出現

只是不知道要由誰買單





Generation Kill
早點蓋一蓋比較好 免得以後汽油真的漲到每公升五十元以上 可以坐
版上出現許多言論...認為高鐵和高捷的失敗...大多是因為BOT的因素

因為BOT是民間企業投資經營...為了支付利息和提列折舊費用...因此發生大幅虧損...這是體質不佳的結果

對照北捷的經驗...只要是由政府出資...不必計算利息和折舊...虧損就不會發生...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敢說高鐵和高捷的投資是對或是成功...但是別忘記BOT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採BOT的方式...是希望避免發生如台鐵的模式...政府經營企業常常因為績效不佳而致大幅虧損

改由民間企業投資和經營...是希望借用企業的投資觀念和經驗...提升經營績效避免政府被大額投資拖垮經濟

很不幸台灣的BOT大多都是失敗的例子...高鐵和高捷的爛攤子最後還是要歸政府收拾...也就是納稅人買單

北捷的績效如何計算本人不清楚...但是如果BOT應該也不可能賺錢...未來中捷可能也是如此

所以別把未來可能的虧損看的太輕鬆...地方政府不像中央政府...可以發行政府債券來支付虧損...要靠自己支付

也就是說...將來如果虧損太大...學生營養午餐 老人福利 教育預算...可能通通被排擠到角落...這些缺口該由誰承擔?



Generation Kill
剛好這兩天有課徵能源稅的議題,與大眾運輸問題實有不可分之關係。
其實許多歐美國家的確都已實施能源稅徵收,一方面引導政策方向,一方面達到公平分配,且使用者付費原則,小弟竊以為施行能源稅徵收是必然之趨勢,「主要」原因並不見得為的是財政收入,但政府需就當前狀況考量施行方針、輕重,且應有相關之配套措施可支持該政策實施。
單就人民生活方面考量討論(先不討論工商業影響),其中考量是為了推廣大眾運輸,盡可能的節能省碳...
大部分參與學者多為台北人,台北或可因相對完整的大眾運輸系統讓能源稅課徵的正當性大為提升;問題是台北並不等同於台灣,許多一級都市(其中之一就是在說咱們台中)大眾運輸之不便利,讓能源稅課徵下去之後更加凸顯不合理性與人民反彈。

因此捷運是大都市之絕對必要產物,唯有更便利的交通與更節能的設施才能讓都市更上層樓。
每個人都希望居住在捷運十分方便的城市...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須認清楚事實...捷運決對不是廉價的交通工具

北捷的經驗給台北人錯誤的想法...以為有了捷運等於有了便宜的交通工具...這是全國納稅人民的錢所提供的廉價

並不是北捷本身的財務可以提供這樣的收費標準...去先進國家的都市搭乘捷運就知道...其實並不便宜

即使是中國的捷運...在廣州市如果3個人一起出遊...搭捷運的票價比包計程車還貴

日本的新幹線票價也是貴的離譜...但是油錢和高速公路過路費更貴...只好花錢如流水

能源稅的觀念是正確的趨勢...未來的能源取得將越來越貴...如果不提早準備...有一天會成為能源的難民

但是發展替代能源或是節能減碳的方法何其多...蓋捷運不是最好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可採用的方式很多

裕隆汽車在發展的電動車概念...配合風力發電 太陽能發電等...如果燃料電池的技術更加成熟...未來都有無限可能

台灣還在走別個國家100年前的路...花大錢做水泥 機電工程...中國已經在量產電動車出口...未來的差距會更遙遠

廉價和節能是未來都市交通的首選...不論是哪一種方式...不能符合這些需求...都是錯誤的投資




Generation Kill
podman wrote:
每個人都希望居住在捷...(恕刪)

為什麼前面在講捷運後面變成日本新幹線啊?
應該要拿日本的電車來舉例吧?!
任何大眾運輸系統都是費用分攤制。
當越多人使用,票價就能夠越便宜。
就算把吃油車換成吃電車,私人車輛數量不降低。
一樣無法解決交通壅塞及停車場使用效率不佳卻永遠不夠用的問題。
而且在同樣運量前提下,消耗資源及成本絕對是私人運具較高。
擴建大眾運輸網路、開闢行人徒步區才能根本的解決交通問題。
話可不是這麼講的。利息和提列折舊費都是廠商投標前可預見的固定成本,豈能拿來當作發生虧損的理由。敢來投標,就要負責,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就算後來另有原因增加支出,但是做生意那有穩賺不賠的道理?不然玩股票賠錢怎麼沒人幫我付。號稱政府零出資,結果卻要政府出那麼多錢,這可是有詐欺和惡意搶標的嫌疑了。
podman wrote:
BOT是民間企業投資經營...為了支付利息和提列折舊費用...因此發生大幅虧損...這是體質不佳的結果
幾個點:

1. 能源稅≠油稅

2. 能源稅課自於汽油、瓦斯、電力、....

3. 大眾運輸增加社會動能,或許單方面賠錢(微觀),但帶來社會利益導致成本降低(如時間成本),所帶來的稅收可能增加(巨觀)

如客戶服務一樣,客服單位基本上一定是帳面賠錢單位,但要不要做呢?
政策實施之前必須經過審慎評估,如同企業評估該不該進行什麼樣的營運方針。

所以還是回到一個點,姑且不論評估結果是否恰當得宜,是否牽涉私人利益,既然捷運是「已經動工」的事實,大家已沒有贊成與反對的權力,望大家能朝監督的方向進行與討論。

以高鐵為例就可以知道價格會決定事業的成敗...

高鐵北高單趟如果票價3000元...保證沒有人會搭(大老闆除外)...因為替代的交通工具選擇太多(包車也算)

台鐵和客運業者為了生存開始祭出低價策略...高鐵不得不降價優惠...否則虧損更擴大

如果中捷完全反映成本計價...票價可能高的離譜...或如my216005所說的...採取費用分攤制...虧損更加難以想像

把有限資源花在改善能源的始用效率...比起花在"硬體"上會更有幫助...或許騎電動車不是很酷的事...但是便宜很多

如果把蓋捷運的大筆錢...用來更新使用能源效率不佳的老舊公車...還有鼓勵小黃和全體市民改用輕型電動交通工具

不必等民國104年就可以改善都市交通...效果可能更好...日本很早就在推動市民使用個人的輕型車輛

引擎和馬力小於一定標準...且體積符合都市停車空間和道路面積...給於租稅優惠...否則給于重稅懲罰

換個腦袋想想...難道只有蓋捷運才算是交通建設...蓋充電站不可以嗎?...免費租用單車不可以嗎?...觀念的問題罷了





Generation Kill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