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wrote:
不好意思,地下捷運是...(恕刪)
不用不好意思,和你們這種專門在網路上為某種目的辯論的人士講什麼都沒意義
如果正常,用橡膠輪子汽車載客+號誌控制的交通工具(就給你叫BRT好了)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早就應該和電車一起出現
那為什麼沒有出現?就是因為它的競爭力低!!
原因:
第一,載客量不夠,一台車箱頂多只能擠五十個客人,跟電車的多節車廂根本不用比
第二,安全性低,底盤根本承受不了大量乘客,另外就是載重車重比,想像一台嬰兒學步車,卻載著100公斤的胖子!
螺旋槳飛機在20世紀被渦輪動力的取代掉,難道改天螺旋槳改裝到飛機後面,它就變成新發明?
回來取代渦輪動力引擎?
改個名子,換個塗裝,就是新東西?
不要把每個人都當笨蛋
u82232016 wrote:
不用不好意思,和你們...(恕刪)
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台灣能變成以大眾運輸為主,不要再以專門服務開車駕駛人為目的交通形式。
因為私人交通工具跟公車搶道以及交通擁塞影響公車準點率是到了二十世紀之後才大量出現的問題。
BRT的多節巴士可以塞一百多個座立位。
BRT就是加入軌道捷運的自動號誌系統加上專用道,大幅改善傳統巴士到接近輕軌電車的服務水準,也就是公車捷運化,硬要把它說成是極度落後的交通工具也拿你沒辦法。
大眾運輸是因地制宜,跟競爭力沒有直接關係。
從公車到公車專用道再到BRT,不是只有換個名字、換個塗裝這麼簡單。
您完全是拿台灣現有公車的刻板映像在辯論吶。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