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趟的市公車跑下來, 東關路上有些站未有人上下車佔比較多 司機都算準了 沒人要乘車快速通過 往往又會放慢等一下。
通往東關路上的BRT照現有153都有安排上下車方式行駛即可。固然東勢會自我約束僅搭到橫街商圈 就盡量不要上那153呀。~掰~
東關路七段上快速道路起終點端 ,勢必要讓麥當勞BRT車站站體消失/ 依居地路口把徒步上下車當運動是一種慣性保健 , 離主線公車街道比較很裡面的亦有騎機車換公車。
為了那口頭的縮短城鄉差距眼看850谷關台中經常性一人公車~~~~
只要駐車彎能搭建好後頭的一般車輛就可以同時通過了, 和平=豐原 BRT 一個小時4班~6班~ 一個小時就等這幾班而已 然而東關路七段BRT車站 勢必會讓豐客東勢總站 空盪盪一番。?。
LULUML1869 wrote:東關路七段上快速道路起終點端 ,勢必要讓麥當勞BRT車站站體消失/ 依居地路口把徒步上下車當運動是一種慣性保健 , 離主線公車街道比較很裡面的亦有騎機車換公車。...(恕刪)
先把台灣大道的BRT搞出來就好, 至於六線齊發.....想太多了吧...?
BRT進可攻退可守,機動性高,又不是鐵軌,若原本規劃的BRT路線不好也可更改,
胡志強蓋BRT沒花多少成本也沒花多少時間,
林佳龍廢掉BRT沒花多少成本也沒花多少時間....
其他乘客少的5線BRT可一般公車,甚至中巴,不用雙節公車,
BRT只要能 站外刷卡(站體)+班次密集+固定路線+站站停 就好了!
甚至 BRT專用車道/優先號誌/優先路權 全都沒有也行!解決公車恐懼症即可。
搭公車恐懼症:
1. 上公車前要找站牌...到陌生的地方,大多不知站牌在哪裡(BRT靠明顯的站體解決)
2. 公車來了要看車號,不能上錯車(相同公車號碼可能又分A.B.C有一小段不同路線)
3. 看到公車來了要路邊招手,避免司機看不到你而過站不停(BRT靠站站停+明顯的站體解決)
4. 下車要按鈴,避免司機過站不停(BRT靠站站停+明顯的站體解決)
5. 上車刷卡時練馬步,還沒刷卡前擠在門口練雙腿+平衡 (BRT靠站外刷卡解決)
6. 有些公車站牌一整天才幾班,或脫班,怕等不到公車..(BRT靠班次密集解決)
RentHA wrote:
先把台灣大道的BRT...(恕刪)
和平區公所聯外道路就只一條彙整3.8線省道 38線一線天的道路景觀不複雜 ,以速度壓境,行遍整個庄頭 會搭的外來客少(七雄之旅較多) 本地的也相對極少 會下車的普遍以當地住戶居多 如天冷範疇的噪坑 因此用現在的市公車來跑BRT是對的.
星空殘月 wrote:我承認,不是每個站點附近都有公車,但公車只要規畫好路線,跟公車業者協商就有機會達成,
而且也能在附近設立ubike,走短程的話,騎一下就到,
再說沒有BRT車站後(假設蓋好MRT後拆了),原路線的公車,也能減班後走目前被縮減的慢車道(假設到時候拓寬了)...(恕刪)
這些問題,多靠幾條BRT路線同樣可辦到,且BRT同樣可和MRT相輔相乘,
BRT的優點是站點多,機動性高,說蓋就蓋,說拆就拆,可專用道也可共用道...想換路線也行!
就只是BRT站體成本比公車高而已!
比方說,原本BRT走台灣大道,但捷運藍線是走民權路(台中州廳/教育大學),
BRT和MRT要在科博館站交會,
有BRT又有MRT之後,若把BRT站撤掉,舊中正路/五權路那邊的商家/住戶不就唉唉叫?
所以,等MRT捷運藍線通車後,BRT可照樣走舊中正路,
但到科博館站BRT就轉為其他路線,與捷運藍線重疊的部份可不要走BRT。
(原本有BRT站的商家/住戶就不會"唉"了!)
在捷運站出口的商家當然很爽,但捷運出口也只幾個而已!
而在原本有BRT站的商家,若把BRT站撤掉會不爽!
因BRT站不用把人潮瓜分給捷運地下街,主要看BRT站附近商家的支持度。<--錢最重要!
當然,若台中市民BRT搭得很爽,中央要給MRT,延路商家+市民卻不想要MRT,
也可再一條BRT走民權路,設幾個站體,反正也只是花MRT的利息錢而已...
carloszhang wrote:
BRT 就是占用寶貴路面空間
造成塞車的 garbage
還好已成歷史
照這個標準,輕軌也不能蓋了,況且,輕軌只要線路中一台出問題,整條線全掛.
不是說BRT有多好,只是,在MRT未出生前,BRT可以當替代品,頂著用,順便培養
搭公共運的習慣.
個人覺得BRT有易於辨認,容易搭乘,免招呼停車,站外刷卡上下車快速等優點.
我不是每天搭公車.但進入市區已經養成習慣搭公車了(停車太麻煩了)
但常會碰到一個狀況,在一個多線停的站牌,每次車子接近,都得跑到馬路上去看,
是否是該搭的那班車來.有點麻煩.
BRT站有個優點,車到免招手,開門就進車,不會坐錯車.
對於不常搭公車的人,外地人,甚至外國人,都比公車有優勢.
實在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有人,把BRT降級成公車道.就為了政治目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