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ence wrote:我昨天有去FB看了一...(恕刪) 你看版上, 為了MRT做地下吵了多久??一堆挺BRT平面的人, 連BRT高架都反對, 什麼經費會貴多少什麼的, 又沒錢又沒中央支援,反而現在市府未來是規劃MRT做地下, 那這些人請趕快去強迷俱樂部抗議吧,不然又規劃下去就來不及了!!
worence wrote:我昨天有去FB看了一...(恕刪) 說真的,理由是很好看啦,不過實際上BRT運量會達標嗎?真的達標了中央就肯放預算下來嗎?這些都有待考量。而且現在的BRT根本也不需要這麼豪華,雙節公車是必要的嗎?站體刷卡是必要的嗎?推行電子票證然後上車刷卡不行嗎?反正目前的規劃就是以以後要拆掉做規劃,那這些不必要的錢省下來拿來繼續推行8公里免費來拼運量不是更好?我是覺得身為市民能更深入點考量,這個城市才會更好,胡市長我也投了3次了,就BRT而言我真的不覺得他的規劃有及格。
froce wrote:而且現在的BRT根本也不需要這麼豪華,雙節公車是必要的嗎?站體刷卡是必要的嗎?推行電子票證然後上車刷卡不行嗎?...(恕刪) 你這些理由在之前好幾棟BRT文中也談過不下數十遍,沒有這些特徵,就是公車專用道,根本不是BRT。站內刷卡是為了加速上下車速度,你有見過捷運在車上刷卡的?雙節公車是要搭配號誌優先,今天公車一來,開放綠燈車就過去了。反過來要達到相同運量,你一次發兩台單節公車,這兩台車不可能維持零車距,然後又各自要啟動號誌優先,造成的結果就是路口的紅綠燈為了等待更多公車通行,而妨礙對向的交通!今天雙節看來都不夠坐了,該買三節的才對,而不是買更多單節的車子。這邊還沒考慮司機夠不夠的問題與人事成本的問題。BRT不管走平面或高架,既然定位成公車捷運,就要把它的運能最佳化,才有意義,如果只是條中港路的「公車專用道」角色,也許是少花幾億元沒錯,但一來民眾沒興趣搭,二來開車族一樣不爽,運量更起不來,還談什麼轉變大眾的乘車習慣?談什麼將來改成MRT?
嘉義的BRT採車內電子票證收費,你們要說他半殘,可是還是BRT啊。可見站內收費和車上收費根本就不是BRT的要素。台北市的公車搭過沒有?能把發車、到站時間的誤差縮到一定程度後,在站體刷卡能節省的時間就有限了。這方面的管控重點是公車動態資訊系統,這本來就是不管是不是BRT都該去做的。實際上公車專用道規劃得好,效率也不會比BRT差到哪,兩節公車、站外收費這些根本也不是特別重要的地方。這些外觀上的因素對實際運輸的效率提升不一定很大,但我知道對吵話題、拉選票來說很有用啦。重點是,對一個規劃就是未來要拆掉的中、短期公共建設而言,這些東西真的是必要的嗎?多花的這些錢能提高這個公共建設的效率有多少?多花的錢拿去做更整體的規劃效益會不會更高?這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地方。我個人是不會為了因為公車變成BRT比較炫我就去搭啦,公車真的方便我才會去搭。
froce wrote:這些外觀上的因素對實際運輸的效率提升不一定很大...(恕刪) 不一定很大?沒有十分也有個七八分吧,好還要更好,一千億出不起,二十億能做到這個程度也不錯,吸引的注意力與宣傳效果更遠遠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總比花兩億,插幾個站牌、把柏油換個顏色,就說這是公車專用道,市民們都來坐吧!?除了原本就在坐公車的族群,誰會買這種帳?選舉的事也一樣,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沒效率的東西,但也拜選舉之賜,候選人也只有在這個期間會突然效率大增、市民突然特別關心公共政策。推BRT也不見得是加分,罵名也不少不是?所以不見得有利於連任。能夠持平討論問題是好事,不需要一直刻意從政治動機去解讀。
ddcatt wrote:不一定很大?沒有十...(恕刪) 我想台中市民沒人不要更好的交通建設,只是錢要用在刀口啊。十幾年後運量達標,藍線真的要建MRT的時候,這些BRT專用車體、站體、機電設備是不是要撤掉?到時候撤掉又是一筆花費,撤掉的東西有多少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直接撥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使用?對一個預定未來就是會拆掉的過渡期建設來說,這些在規劃時本來就該考慮。不扯到政治就不會在這個時機試營運了,目前根本整體的品質都還達不到可以驗收通過的標準,有些站體還在施工,幾位在意的站體收費系統也還沒搞定,這種品質拿出來只是搞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