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中捷的迷思

樓主真用心~



該蓋的還是要蓋阿

台中也要多加加油
kanran0515 wrote:
其實說起來,目前台中...(恕刪)


想太多, 台北公車退休了嗎?? 結果是公車專用道愈來愈多.....
sjh12345 wrote:
想太多, 台北公車退...(恕刪)


這是作法上跟進度上的不同。

可以參考日本兩大都市東京、大阪,公車已經是很附屬的大眾運輸工具了。

這是方向,不用把時間點切的這麼急這麼近來看;當然,還是要不斷監督政府的。
有幾點意見

1.高鐵高捷賠這麼慘了,中捷不要蓋了

高鐵、高捷是私人公司,賠多少錢其實跟我們無關
就算一年虧掉九億,其實也還好,台鐵一年虧掉一百多億也沒聽到什麼人說話呀!


3.為什麼中捷不地下化要採高架化?
這是中捷最大敗筆,高架設計會切割市容,看看蓋了那麼多高架道路的台北跟高雄市容的比較,就知道這樣的設計對市容是多麼大的傷害,也不利城市未來的發展,應該採用跟高捷相同,市區地下化、郊區高架化,省這幾百億,未來可能要花更多錢補回來

高捷不是因為地下化造成虧損,內捷幾乎高架化,也沒多便宜
高捷虧錢是因為財務結構,跟高鐵一樣的問題,根據BOT合約,高捷股東應該拿出三百多億資金,但是實際拿出來的不過百億,跟銀行貸款兩百多億,沈重的利息跟折舊才是高捷虧損的主因,高捷公司如果真心想經營高捷,不會利用媒體一天到晚叫窮,他們是包完工程賺飽了荷包,想把爛攤子(折舊與貸款)丟給政府,才利用輿論,以高捷第一年的財報,虧損22億,其中19億折舊、6億利息

中捷非BOT,所以未來不會面臨高捷與高鐵的問題


5.為什麼中捷是北捷來蓋的,高架的中捷會不會跟文湖線一樣

高捷也是北捷幫忙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懂

由北捷公司承包,這也是中捷敗筆之一,北捷公司在蓋北捷時出了不少包,讓國庫損失不少,除了內捷外,別忘了當初三重淹水事件,多年下來很難令人對北捷公司有信心
高捷也有出包,例如中正地下道塌陷,不過並非由政府賠錢,而是包商與保險公司買單,當初前高捷副董事長陳敏賢被誣陷辭職後,還因為高捷的成功被邀請到日本傳授高捷經驗

以目前看來,中捷由北捷公司承包,真的挺令人擔心的


台灣本來就該多多發展大眾運輸,未來我們將面臨石油危機,以台灣百分之百能源進口,能源問題一旦發生才要蓋,成本一定比現在翻很多倍,現在蓋已經太慢了,不只台中要蓋,新竹、台南也應該蓋,與其花五千億不知道花在哪的擴大內需,倒不如拿來蓋捷運,與其九億不知道花在哪的品德教育,倒不如拿來營運中捷
台中要不要蓋捷運 跟花蓮要不要蓋蘇花高 已經從月經文 進化到 周經文了...
而這兩個議題也常常衍伸出不同屬性的相關討論出來, 如 花蓮人自決是否該蓋蘇花高 (從台北國嘴砲到花蓮國)
或是前朝政府 如何如何的.....

交通是生活的一部份, 所以從交通部長 , 學者專家, 市井小民, 販夫走卒, 計程車司機, 機車騎士等等 只要會講話的人 都可以對交通有一番言論或意見.... 只是希望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 你們所支持的交通建設完成之後, 你一週 / 一個月/ 一年 會使用幾次??? 還是依然故我的 跨上摩托車 鑰匙一轉 就揚長而去??? 然後再來批評這些交通建設 有XXXXX的缺失 害你不爽使用.....

PS 樓主寫的東西 我看不大懂... 哪些屬於提問 哪些屬於他自己的見解 我沒有辦法很清楚的分辨出來...





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台電都在賠錢了,依照你的論點,是不是把台電關掉.................

還有就是高鐵與高捷是屬於BOT,是屬於商業行為,需要自負盈虧。但是政府承接就變成全民買單,這點是讓人詬病的...........


而中捷比較是屬於公共工程....................
台中有公車動態之後,對單一路線乘客真的是很方便,等公車塊到了再去站牌就可以了, 雖然班次不夠密集但至少不用呆呆的在那邊等,但轉乘其他路線,一樣又會回到痴痴的等的情況, 原因還是在班次不夠密集,真的不能讓公車多一點嗎? 公車班次夠密集搭配中捷絕對會讓大家捨棄開車和騎機車的.
遠見指的就是預期未來會有這需求所以先做
不然等到真正需要再做就來不及
更何況如果現在蓋捷運的錢一定比以後需要來的造價省
以後是否需要
第一部份會需要的
依照目前台中市的人口來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所以未來人口密度會比現在高
相對的車流量必定比現在高
第二部份會需要
因為油價未來的趨勢
相信過幾年後大家都不會想開車騎機車了
所以搭捷運的人一定會增加

其實依照台中的道路以棋盤式規劃來看
只要在每各捷運出口處增加公車接駁轉運量就很方便了
以後搞不好學生去上學都不用搭校車
直接搭捷運就很方便
再加上台北悠遊卡的設計
我相信搭捷運絕對比騎機車或開車來的省錢

轉貼:賦改會:先課徵能源稅與碳稅 財政部:最快2011年開徵(2009/10/19 15:26)
http://www.nownews.com/2009/10/19/320-2521518.htm
如同文中所述:
當2020年時,以現在油價基礎約70美金上下,再搭配目前賦改會規劃基礎,當石油每公升50元時,
我想連騎機車都會覺得負擔不小。
而能源稅不止跟「石油蘊藏量」有關,還關係到「溫室氣體」、「全球暖化」、「自然災害補償」的議題,
以上提供參考。
willyfish wrote:
轉貼:賦改會:先課徵...(恕刪)


商業週刊報導台灣政府預算赤字高達14兆的時候...已經預告政府為了平衡預算的下一個財政重大政策就是加稅

花500億預算蓋中捷不是沒有代價的便宜事...羊毛出在羊身上

說的好聽是為了防地球暖化惡化...其實就是為了找財源...最後一定是人民買單

住家附近沒有公車和捷運的市民...算你倒楣花錢給別人享受捷運

Generation Kill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