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5310 wrote:
本來是要去這家的,在...(恕刪)
嗯,小弟習慣了,畢竟連正餐我都自己煮了,都不敢說有多健康
台灣的食安只能自求多福了吧??BTW,我也有朋友突然腦溢血再見的,清大博士也在中科院工作
多運動少油鹽倒是養生基本



金典百貨的抹茶店好像收掉了,想起存中街的宇治抹茶
試吃過他家的拉麵,不過小弟不愛,貴鬆鬆湯頭不對味

抹茶還是他家的專業

Homo sapiens wrote:
想問一下22F大大 ...(恕刪)

西國無雙 wrote:
近來台中百貨公司都在...(恕刪)
西國無雙 wrote:
近來台中百貨公司都在...(恕刪)

22f wrote:
老實說,如果只是想賺錢,管道很多,不必然只能靠投資
只要你對某個事物有極深的興趣,願意廢寢忘食的鑽研,也能在那個領域中成為菁英中的菁英,而財富也只是自然的結果而已...(恕刪)
TONY-17 wrote:
然而,被私募介入玩到掛的小企業、微型企業,特別是餐飲事業,何其之多!...(恕刪)

沉重的使命感...

mz3sp23 wrote:
舊市區要搞新政,東卡西卡,連藍線BRT照理說(路幅跟站點)本該走民權路到火車站
都硬是被民意留在中正路搞個混合車道...
何況,花同樣錢,搞重劃、區段徵收,規劃新都市計畫區,
對市庫的效益遠大於投入於舊市區,這是現實問題。
舊市區的物業主們,都想政府投入資金改造或開發計畫,坐享(恢復)以往的榮光(地價房價)
問題是很多市民會質疑憑甚麼花公款圖利私人?
舊市區原有已建設好的公共設施如學校、公園、道路等等已經很完善,光維護就要花許多錢
最起碼搞重劃/區徵,市府不僅保證回本,還會賺錢(標售、稅收等等)
那些錢,間接來說全台中市民都用的上啊...
話說回來,最近這幾年重視文史,舊市區周邊也多了許多復舊的歷史園區,西國大新居四周就有
不知有去逛過否?只是小弟覺得,懷舊、拍照的功能有,帶動街區恢復繁榮的話,還差遠了
至於公車路線,癥結點在於,業者都要往人多的地方擠,搭公車的人想盡量不用轉乘
我自己在台北住過,搭捷運或公車轉乘司空見慣,可是跟台中家裡的人說搭公車幾號轉幾號
都是一副興趣缺缺的模樣,相信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希望一上一下就到目的地附近
跟您不同,我經常從重劃區到舊市區再到原台中縣轄區,大多開車,有時搭公車
目前最常搭的路線,大都是經由文心、中港、五權西、公益、向上、黎明、北屯、
西屯、英才、國光、忠明南路等,這幾條主要幹線的公車,因為班次變多,轉乘的時間比以前好抓多了
APP的話,推薦"台中等公車"加上"公車咖",兩者缺一不可
其他的APP就算了,不好用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