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關樓大概撐了幾星期
這次不到一星期就出來了
這樣的"言而無信"應該是多多益善!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研究文章
在網路上
願意接受一些比較嚴肅 有幫助的內容的人是某百分比
願意接受這類內容並分享出去的人 就少了一些
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創造這類內容的人可能就 1%
這 1% 裡面還有不少比例是職業部落客
他們會在內容本身或頁面周邊放廣告取得收益
願意無償製造內容的人是鳳毛鱗角
小弟認為 想留住樓主其實也沒那麼難
就一直丟些有趣的話題 有些營養的文章在這棟樓
以小弟對樓主的淺薄認識
他應該很難憋住不吭氣

就有點像天照大神的故事

http://www.isejingu.or.jp/chinese/myth/myth2.htm
回到 mz3sp23 兄的提問
小弟認為 原台中市部分的下水道接管率高
還是跟重劃區多比較有關係
重劃區內的基礎建設就包涵了下水道
翻開地圖看看原台中市區
日治時期的台中市區其實主要就是中區 東區 南區 西區
甚至西區的某些部分都算是市郊
隨著城市軸心慢慢西移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您提到的英才路 河南路 在台中市的發展來說都是比較新的區塊
而這也不過 42% 而已
由此可見 最老舊 人口最多的市區的人有多麼可憐
您所提的殺蚊藥劑 少量吸入應該是沒有大礙的
以前最早在使用的滅蚊藥 最有名的就是 DDT
這類藥劑的特性是脂溶性 一旦吸入就非常難排出
而且會因為食物鏈的關係 在掠食性動物身上累積
引發的生態問題會很嚴重
所以早就都禁用了
現在的殺蟲藥劑多半都是水溶性
容易排出 對人類和哺乳類理論上毒性都很低
只吸到一點點是沒關係的
騎樓...坦白說小弟真的是很受不了
尤其現在出門有兩隻小的要帶
在台中街頭推娃娃車簡直就是酷刑
即使是在首善之區的七期 騎樓照樣亂七八糟
不信的話可以推個推車 從新光三越走到七期惟一的全家吃個霜淇淋
箇中滋味試過就知道
如果連七期都這樣 其他地方就甭提了
這些最簡單的事情最沒有人做
就像您說的會惹毛很多既得利益者
但 為了城市大局 大建設可以放在其他地方
這很容易理解
惟獨公權力都在睡覺這件事 實在就讓人很難忍受
爛房子的清理是有遊戲規則可循的:
地籍清理條例
這是台灣各地都有的問題 不是只有台中
所以您可以上網看
各地方政府都有因地籍清理的相關公告和標售動作
這是無主地的處理
不在地籍清理條例裡的荒廢土地
若是可以查到有所有人的
其實都可以用一些相關的法條處罰 並要求改善
比方說影響衛生之類的法條
官字兩個口 要處罰這些人還愁沒法可用嗎?
做不做的問題而已
七期夜市不就是這樣?
三天罰 960 萬
看誰敢繼續亂搞
再者 市政府搬走以後 舊市府和其周邊的爛房子
大部分都是台中市政府的財產
少部分甚至是彰化縣政府的財產
這些財產大部分都是日治時代結束
日本財產交割給政府的結果
這些老房子在市府眼裡是很難處理的垃圾
所以他們一直想把它的地上權標出去
有錢賺又有人幫忙清垃圾 多好
只是周邊環境那麼差 火車站問題一堆
(現在的達欣大飯店就會擋到以後新高架火車站的出口
勢必得徵收拆掉)
這些老房子 有的裡面都還有人佔住
(有沒有人佔住要分辨很簡單 有圍鐵皮的就沒人住
沒圍的都有人住 沒錯!真的都有住人!)
這樣子是有誰敢砸錢下去開發?
舊市區的問題非常讓人頭痛沒錯
但過去一堆該做的事都沒做
在最爛的時候基礎建設也不弄
現在可好了
BRT 弄好之後 路就那麼小條
這個地區雖然爛 但因為台中火車站在這裡
人流從來就沒有少過
這麼多的人 車 再加上 BRT 佔用車道
要再做什麼的困難度勢必會更高....
挖下水道?我都不敢想到時候會變成什麼樣子
至於水利局提出的下水道計劃....
選舉到了嘛....聽聽就算了
預算沒編沒發包都作不得數
就繼續來聊天
樓主大人曾說
商人的眼光都比政府好
尤其會不會賺錢 值不值得投資這碼事
小弟身在公家機關
對這種事有很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公部門的人玩得不是自己的錢
所以多半都不用心
比方說中區問題一堆
待處理的問題到底有哪些
公部門的人怎麼瞭解問題的?
答案是:發包出去
把田野調查的工作發包給願意接計畫的大專院校
請教授帶學生寫研究報告給公部門看
然後 經費只養得起五個人不到的小團隊
經費一次給一年份
時間到了還得交報告 想辦法爭取明年的經費
歌劇院的錢
分個一億給這種做基礎問題發掘 提出對策的單位
大概至少花個十年沒問題
民間單位是怎麼做田野調查的?
教授帶著學生 一棟一棟的廢墟逐棟的拍照 親自進去看 建檔並做相關紀錄
然後一戶一戶的去訪談
盡可能收集所有可以收集的資料
再進一步就辦鄰里談話會 藉這種場合瞭解居民的想法和實際需求
台中市政府給的經費根本就不夠做這些事
目前東海建築系在做這些事
靠的大部分是中區廠商的支持
報告寫出來 上面的人到底有沒有看 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 政府老是幹一些蠢事真的不足為奇
像小弟這種基層 被上面的人要求要照規矩辦事
但上頭的人卻老是天馬行空的做一些怪決定
坦白說
有的行為本身根本就不是要解決問題
而是有些別的 不能明說的理由.....
卻都用各種不同的藉口包裝的冠冕堂皇
來看看別人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建設是怎麼弄的:
為什麼英國建一條高鐵需要20年?
在政策成形前跟民眾的溝通
非常值得我們的政府參考
雖然底下的反饋也很棒
這樣的速度 等蓋好都有更新的玩意兒出來了
對照一下最近的五楊高....
只能說 政府 加油好嗎?
西國無雙 wrote:
小弟對高雄市的市容 不管是新舊市區都有很高的評價
幾年前,曾親自走訪高雄,在高雄住了一晚
全程都是搭乘捷運與公車,因此捷運、公車到不了的地方就沒去了
還特別去剛開幕沒很久的統一夢時代…
出了捷運站,「遙望」夢時代還真的嚇一跳…
高雄土地已經相對便宜了,這麼大的百貨怎麼會蓋在荒郊野外(周邊都是雜草空地)
距離夢時代最近的捷運站,其實人氣本來就不旺,又加上距離實在太遠根本不可能走路到得了
只好搭乘接駁車到夢時代
星期五晚上,照理講百貨公司人潮應該會多一些,但非常大的夢時代賣場裡,根本沒幾個人逛
想說人潮會不會都聚集在餐飲的地方…
結果,去吃的餐廳,座位應該有50人,睌上用餐時間竟然只有5個人左右
早在20年前曾經造訪過的六合夜市,記得當時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但這次去,街上遇到的人潮幾乎都是大陸人,台灣人變得稀稀疏疏
台北市幾個夜市,不管哪一天,每天晚上都是人潮洶湧(主要是多了很多大陸觀光客)
85大樓被廉價拍賣.
高雄到底怎麼了?
倒是不少人去搭船到旗津
西國大,可否再講得更清楚,看好高雄的理由?

何謂需求性強弱?
基本上,就是該區域工作機會越多,工作薪資越高,需求就會越強!
從這角度來看,如100年工商普查結果,依序台北市中山、大安、中正、松山是較佳選擇,因為這些區域的工作機會(工作者數量)大概都在30萬以上,是新北市中最多的2倍(中和15萬人),同時這幾區人均年薪也較高;不過,中山區工作者人均年薪較低,可能也不是很好的選擇,而信義區人均年薪雖高但工作機會較少,實質需求較少,真要脫手時會比較慢
不過,除了工作數量多寡以外,還要考量該區域的平均年薪
整個台北市人均年薪約65萬,比新北市人均年薪44萬,高出近50%,多了21萬,難怪每天都有很多人從新北市向台北市上班
也難怪很多新北市人都想搬往台北市就近居住(尤其是在台北市工作者中收入相對高的人),以縮短每天的通勤時間,而讓台北市房價有源源不絕的推升與支撐力量
相對地,在板橋工作者的平均年薪,不論是跟台北市比較,甚至跟新北市其他區域比較,在板橋工作者的年薪其實是相對低
在板橋的工作者平均年薪只有40.5萬,比整個新北市平均44萬還低,因此居住在板橋的人肯定有非常高的比例都是在台北市工作,否則怎麼有辦法支撐起板橋相對高的房價?
大概是因為板南線比較早開通,很多在台北市工作的人都選擇在板橋居住的關係,但如果整個房市都反轉時,台北市也變便宜,這群本來就在台北市工作的人,肯定會賣掉板橋房子,搬向台北市
屆時,板橋房價實質的支撐力量將是個考驗!
相對地,在新店工作者的人均年薪高達53.4萬,其實已非常接近台北市的水準,代表有很多在新店工作的人就近住在新店
就算台北市房價變便宜,對本來在新店工作者而言,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新店房價支撐力理論上會較強
也難怪大安、中正、松山、信義平均房價相對較高(以中古屋來說,大安平均每坪91萬、中正79萬、松山76萬、信義81萬、中山73萬),這可能是需求性強弱以及該區工作者購買力所帶來的結果! 硬要推給所謂的炒作,恐怕只是建商或房仲拐騙你去住在外圍的說法而已…
相反地,如板橋這種缺乏夠多夠高薪的工作機會,房價卻不斷被推升,比較是靠炒作拉高的

2013-02-04/北美智權報 收入變少、支出增加 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68.htm
以樓主所列之幾個行政區的中古屋房價,實在不是『一般或均值薪資』結構所能負擔得起,我相信仍有成分是『投資』、『炒作』、『長輩加持』、『就業機會』的因素讓這裡的房子『有人承接』,有人承接是價格不落的『唯一保證』(不論QE是否退場、股匯熊牛、利率高低,這些只是影響翻桌率turnover rate快慢的因子).真沒炒作嗎?大安區豪宅喊到兩三百的新聞時有所聞,絕對還是有炒作哄抬.(非自住客的流動資金還是很多的...)
雖是舊文仍有其參考價值,價格高的確是會造成實質人口移出(尤其是年輕人、新婚族)的現象,為了生活品質與坪數而選擇second choice(板橋、南港、新店、中永和...),他們想不想搬回這些區?答案只有一個:『有錢當然想!』,進而衍生需求.
但要滿足這需求,除非家裡很有、長輩支援而且雙薪家庭才有機會,以一戶一千萬的房屋,貸款八成、利率2%的理想條件,年薪百萬的也得不吃喝花十年才能還完,只有月薪十萬以上的職級加上父母資助頭期款的基礎,
才有辦法在大安信義買得新套房(別忘昂貴的管理費...)、舊公寓.年均薪六十的雙薪家庭在大安區只能住舊套房,超過一個極限就不會再往上推了....最近松煙周邊、敦南四維、敦南仁愛巷弄有多戶店面與二樓以上公寓出租與出售,我個人覺得應該有些風吹草動.(...皆開一百/P以上,貼出超過一個月,似乎有行無市?)
2009-10-29/蘋果日報 大安區房價高 人口移出最多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091029/32051434/
目前仍有人敢而且能接,但這樣的動能(源源不絕購屋的錢哪來?)還能持續多久呢?
2013-08-15/蘋果日報 森美館每坪189萬 豪宅榜第5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30815/35222987/applesearch/森美館每坪189萬豪宅榜第5
2013-08-23/蘋果日報 中正區公寓買氣 大跌34%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30823/35241446/applesearch/中正區公寓買氣大跌34
2013-08-24/蘋果日報 大安區老宅價俏 僅輸新成屋10%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30824/35244904/
2013-08-27/蘋果日報 大安信義 住宅總價 月漲3.9%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30827/35250291/applesearch/大安信義住宅總價月漲3.9%
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公共建設的失衡、偏重,也是造成房價各區落差的主因.
台北市約260萬人,擁有台大、北榮、三總、北長、亞東、國泰、新光、馬偕、萬芳、馬階淡水院區,有十間醫學中心.
台中市約269萬人(目前第三大都市)、中部五縣市約五百萬人,卻只有四間醫學中心(中國、中榮、彰基與中山).
這並非北區有這麼多人生病,而是『資源與就業機會過於集中於北部』,讓人“不得不”北遷.高房價因政策變成痛苦來源(對沒錢人...),所以只能蛋黃區用租的、蛋白區買買得起得、通勤便利的.
2013-07-08/聯合報 台北市大安區 每14學齡人口就有台大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8013635.shtml
維基百科/教育研究與醫療機構
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安區_(臺北市)
2013-05-13/自由時報 才取消醫學中心上限 衛署又喊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13/today-life2.htm
這些區的價格不墜,國家資源的集中應該是最大主因,教育單位、公共設施、生活採買集中.但這裡很擁擠、綠地少、停車困難、吃喝要排隊.價格的支撐,說白了,就是一群有錢的長輩住夠了換了一批也有錢、年輕一點、想讓孩子世襲這樣的教育與環境優勢承接住了進來,如此簡單而已.
結論:大安區仁愛圓環交叉就是蛋黃中的蛋黃.要跌也是跌蛋白.
個人試圖簡略歸納一個重點就是:
「藝文活動係要先有硬體還是要有軟體」?「是否要有一定的藝文欣賞人口才要興建」?
(下列論點為在下簡約歸納,若有不足或誤解之處,敬請指教)
正方認為:
以臺中現有的藝文付費人數
不足以支撐一座歌劇院的營運
就算是願意付費的藝文人口數遠多於臺中的臺北
藝文團體也是經營的非常辛苦
歌劇院營運後,日後必定虧損而需中央政府補助,也將排擠其他預算
反方認為
為何以中彰投苗2-3百萬人口的區域
不可以有一座具有一定水準的藝文欣賞場地?
為何每次要欣賞高水準的表演,一定都要舟車勞頓的去臺北?
為何一定要先有欣賞藝文的人口才可以興建歌劇院?
個人認為各位大大的論戰都非常精湛,也都沒有對錯
就資源最適分配理論來看
將歌劇院放在臺北是理所當然
但就減少城鄉差距來看
將歌劇院放在地處臺灣中部的台中似乎也無不可
就看執政者的角度為何
跳脫「歌劇院是否應由中央接手」的議題
個人一直認為
胡市長對於歌劇院的定位
其實跟之前的古根漢博物館一樣
是作為吸引國際目光的看板
不僅有益於觀光人數的增加,對於國際企業的進駐都有一定的助益(有點類似雪梨歌劇院的效果)
可以將區區一個區域型的都市,躍居為國際性的都市
所以,可預想的是
在歌劇院完工後,胡市長日後一定會拉許多國際知名度極高的表演團體來臺灣表演交響樂團或歌劇、音樂劇(個人覺得維也納交響樂團可能性較高,畢竟已經在圓滿劇場已經撥過多次該團新年音樂會,獲得不錯迴響)
而這類團體,費用一定高昂,光靠門票不可能打平,一定要贊助,且一般民間團體也多半願意贊助
因廣告效益夠大
但歌劇院有可能一直請這些大角來嗎?
答案是不可能
且民間團體也不可能無止盡的贊助
這樣一來
一定會有鉅額虧損
這虧損要誰填補?
若是由中央政府負責
台中市以外的人一定會說
「爽是你在爽,苦是我在吃」
若由台中市來填補
一定會拖垮台中的經濟
(或者像澳洲一樣,發行專屬歌劇院的樂透彩券?)
但無論如何
要將歌劇院對台中的幫助發揮到最大
經營團隊一定要是台中市政府或者台中市政府具有一定的話事權,否則一定會失敗
所以
現在歌劇院要丟給國家去管理、營運
在下實在不懂台中市政府在搞哪招
難道期望臺灣塔的效益可以取代歌劇院??
還是期望中央政府可以配合胡市長的野望??
以上個人意見
敬請卓參
22f wrote:
西國大,可否再講得更清楚,看好高雄的理由?(恕刪)
唔 樓主大人誤會小弟了
這麼長時間以來
您應該很清楚小弟的脾氣
不喜歡人多擁擠 喜歡安安靜靜的居住環境
之前也有提過高雄是人口淨流出的地方
因為這樣 長久以來以直轄市等級規劃的公共設施
用的人相對就少了
人口淨流出 所以房地產便宜又大碗
現在去 還有專業人士的入籍津貼可領
小弟的兩種身份 公務員兼醫師
都是對景氣不敏感的行業--薪水差不多就這樣
但是需求是一定在
工作機會對我而言不是問題
所以 對小弟來說
移居高雄其實是很爽的事
工作一樣很好找 薪水也不會比較差
但是卻可以享受更好的城市服務和更多的娛樂
住高雄跟住台中比
渡假更方便
因為去墾丁開車很快就到
去台東渡假坐火車也很快
我想 覺得高雄還不錯
會有想去住高雄的想法
純是個人惡趣味 也是我特殊職業的特權--不用跟別人搶工作
這跟看不看好高雄的發展完全沒有關係

西國無雙 wrote:
唔 樓主大人誤會小...(恕刪)
先說 以下是我的感想 誰都可以不認同
我住過高雄 花蓮 現住台南+台中
高雄是最不合適居住的地方
因為很熱 很亂 水質很差
公共建設跟20年前比也差不多(這點我很訝異)
應該只多了捷運+夢時代
建築物多半都有點年紀 外觀都髒髒的
20年來台中真的進步很多(或許是我住在比較熱鬧的地區)
建築物看起來就乾淨許多
天氣也涼爽許多
我近10年來多半住台南 10年前一年會去墾丁>50次 越來越少
現在2年一次
真的覺得這邊除了度假心情外
沒有相對的度假環境 越來越商業化
有時間我會飛出去
因為所花的價格也差不多 但心情完全不依樣
話說回來 我計畫要去澎湖離島買塊地 蓋個小屋 買艘船
這樣才像退休生活
話不投機半句多 不滿意01規則 你可以離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