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10588/print
節錄內容如下:
南工處長張武訓昨天再度提醒駕駛留意路形改變。他說明,信義路原有六線車道,目前基隆路至中山南路間的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分設二、五車道,中間夾著快車道,最外兩側是慢車道,導致小客車要靠邊時需跨越公車專用道,造成大小車交織情形,險象環生。
捷運局表示,改道工程各將公車專用道內移一個車道,變更至中間三、四車道;等於是將公車專用道改至道路中間,旁邊依序是分隔島,再來才是快、慢車道。
張武訓強調,信義路公車專用道改道後,公車集中行駛道路中央兩車道;未來兩側車輛跨越雙向公車道十分危險,因此車輛也禁止穿越公車道來變換車道。在信義路上需右轉的車輛,應事先行駛最右(南)側混合車道;反之左轉車也應行駛最左(北)側混合車道,施工期間也將加強告示指引。
有改才能降低危險, 而不是重罰三寶什麼的!!
sjh12345 wrote:
看一看台北面對同樣情...(恕刪)
s大,小弟認為改要改,不好不順的規則本來就有修改的空間。
但罰也一定要罰,不守規交通規則本來就該罰。
小弟搭成brt的經驗,就已經碰到2次差點撞車的情況。
相信規則不改,違規不罰,不用多久就一定會有重大車禍的發生。
tslee502 wrote:
還說沒混淆??你別拉不下臉了........
甚麼叫"如果都高架了,那採用輕軌是較好的作法"那那些國外的搞高架BRT的都是笨蛋??
甚麼叫"加一點錢升級到輕軌也是不錯的",請問一點錢是多少?請具體講,就像你一直墊高高架BRT價格一樣.
然後自己又自打嘴巴如果改輕軌時間花更長又不划算...
你一直把高架BRT的價格墊高,我回應一次了,你第二次就繼續墊高,請問你要玩到何時?
好啊!一條變你說的200億好,那未來要蓋的藍線MRT呢?
套用你說的...
"目前台灣大道上的阻礙太多了,除了既有的分隔島可能要拆除,還有光明陸橋要拆,有高鐵、高速公路、台中環線、綠線MRT要跨越,光這些考慮進來,可能工期與經費就要往上墊了"
這些難道藍線MRT不會遇到嗎?OK,造成捷運藍線原本預估的時間可能會再多十年,經費變成破兩千億..
簡單的數學:兩千除以兩百......還是十條的差別..
你要再繼續墊高嗎?
我不反對用放大鏡檢視他人的發文,不過,斷章取義就不太好了。
我只說,如果都高架了,採用輕軌是較好的做法,可沒說「那些國外的搞高架BRT的都是笨蛋」,BRT本來就有「彈性高」這個最大的優點,所以採取高架BRT也有其優點,這點我可沒有批評.....
至於說加一點錢升到輕軌,我想,如果只加個幾十億就可以升到輕軌,聽來是還算划算(因為運量差很多),但如果差到一、兩百億以上,那就不划算了。
還有,我認為採用輕軌較好的前提是,建造時間不可拖太長(最好不要超過1~2年),否則就不是一個好的代替方案......因為我不是專業人員,所以不清楚高架BRT與高架輕軌的建造時間差多少,所以,才會建立這個前提。
我只知道,建造時間太長造成的社會成本極高。
當然,我認為輕軌較好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完完全全獨立路權,如高架化。如果是平面道路,輕軌的優勢就少多了,還少了彈性,如果出了車禍,整條路線都無法通行,不像BRT公車還可以駛離專用道,繞過車禍現場...
至於高架化的經費,我前面有說過,多個3~5倍,以及3~5年,是「樂觀」的估法,這些並未將跨越高架綠線、高架台中環線以及高架高速公路,還有光明陸橋拆遷等的部分考慮在內.....考慮進去的話,經費突破200億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奉勸你,討論事情不要用情緒性的字眼,如「混淆」等,我的前提都寫的清清楚楚,我從未反對輕軌,只是在平面化的前提下,我支持BRT,我也從不討論藍線MRT,因為這是不可能會有的(雖然看來市府還抱著一線希望,所以才會規劃目前的BRT)。請討論時不要亂戴別人帽子,因為這樣對討論無益。
tslee502 wrote:
你自己再一次混淆自己
本樓你寫的文章編號 #308"如果蓋個高架BRT,瞬間台中債務會double,而且工時可能長達3~5年,大家不瘋了才怪。"
本樓你寫的文章編號 #314"如果一條蓋三年,等到所有路線都蓋完,那二十年就過去了,而且,經費至少暴增3~5倍以上....."
所謂的三年我都是套用你的說法在反問你,結果到本樓你寫的文章編號#323"這樣的工期想要在三年內搞定,我個人認為很拼"
請問你自己要打你自己臉幾次??
你之前肯定的在說那些現今BRT可以在未來藍線MRT開始後轉去其他地方使用,在這篇文章怎麼變成"站體拆不走,不過售票機、閘門,應該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還"應該"勒..應該是多少呢.請問這樣的回收率多少呢?
殊不知整個BRT車站占最多的金額就是你說得拆不走的站體,
那回收的售票機、閘門能占多少?
況且還提到回收,未免也太樂觀了吧..通車一個月已經有故障跟破損的情形發生.
用幾年後不知道換幾次了,你還真信官方說的回收利用..我看連拆遷費都補不起來.當然啦.如果官方硬要說回收1%也是有回收....我也認了..
最最最重要的你一直避答
台中到底有幾條道路夠寬到能容納目前需佔用四個車道的平面BRT呢?
而這些道路還要適合構成BRT網路
不要再逃避了
我都說「3~5年」了,所以三年內完成很拼,看不出來那裡混淆了.....更何況,我還說這是「樂觀」的估計,悲觀來說,可能拖到5年......
至於說BRT可以轉到其他地方用,應該沒說「全部」都可以轉移吧! 其實,我指的主要是「公車」本身,至於站體,大概只能回收再利用了。
還有,你不是我的誰,你問問題,我不見得有義務回答,不過,看在你苦苦逼問的情形,我就勉為其難的提示你,關鍵在BRT的「彈性」兩字,只要你參透這兩個字,相信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再一次提醒你,討論問題不該用咄咄逼人的態度,這對討論本身沒益處,尤其情緒性的字眼,如「混淆」、「不要再逃避」,這些對討論一點幫助都沒有。
tslee502 wrote:
既然你認為台灣大道有這麼強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那為何要搞的平面BRT來讓眾多交通工具一起爭道呢??
豈不是又自相矛盾
為了降低施工的經費,以及施工期間造成的社會成本,能夠儘快完工的平面BRT,我個人是可以接受的。
事實上,高架化造成的市容景觀的妨礙,其實蠻嚴重的,如果能夠用平面來解釋,我還真希望所有的BRT都用平面化的方式來做。
你這裡又用一個情緒性的字眼了:「自相矛盾」。這對討論本身沒有幫助。
目前的BRT,目的就在取代原本在台灣大道上行走的公車,所以沒有「眾多交通工具」一起爭道的問題,反倒單純化了,因為眾多公車路線被移出台灣大道(僅剩少數)。
所以,減少施工期的平面BRT在此的社會成本是最低的。
ShangLai wrote:
如果都高架了,採用輕軌是較好的做法,可沒說「那些國外的搞高架BRT的都是笨蛋」,BRT本來就有「彈性高」這個最大的優點,所以採取高架BRT也有其優點(恕刪)
BRT的最大優點就是彈性和低成本
可以依未來交通需求
很快地更改路線
市區如果沒有金錢,施工技術,安全考量
一定要全地下,千萬不要高架,不管是LRT或MRT都一樣
高架真的很醜
台中沒做MRT,改做BRT 就是金錢及運量考量
BRT,MRT,LRT 都好是要 "載人" 移動的交通工具
沒人的話通通不需要了
台中BRT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讓你可以很快,很簡單地去知道
從A到B要做那一線BRT,到什麼站下車,不用排隊在車上刷卡
和捷運是一樣的方式
MRT 只是軌道運輸中的一種,也由於在別的國家大都以地下方式興建
所以大家以 "地鐵" 稱之
台中BRT 現階段的運量已和高捷橘線差不多
台中藍線BRT成本20億,和高捷相比已省下 800億以上了
台中負債低就是這樣來的,負債不到其他5都的 1半
而目前台中藍線BRT除了尖峰,假日外,都是人少的,
台中BRT 目前可以加購車輛或改3,4截的車
來擴增一倍以上的運量
BRT的車站自己注意一下,停靠時只有一半而已
有預留擴增的空間
那你覺得台中需要更大運輸量的MRT 嗎??
MRT除了 "好看" 對運量有幫助嗎??
BRT現有的路線真的有需要也可以採用 "省錢"的方式
就地升級電公車系統或者更貴的輕軌系統
短時間很快很省錢的升級系統
台中目前缺的不是錢,雖然中央不願意給
以台中和其他 5都的負債相比,台中有能力自己拿出2000億來蓋MRT
但是蓋完後呢????
BRT低成本的運量都還有剩,未來 30年內藍線BRT 也都夠用
那花 2000億蓋MRT要做什麼???
除了讓建的市長留名台中MRT是他任內做的 "政績" 外
對台中的交通改善不會很多
台中現在絕對不需要MRT的,
未來 10年也不需要
更久之後的未來20年呢??等 10年後再決定都來得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