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soul6104 wrote:
+1阿菊來應該負債破...(恕刪)
鬍子強劃地賺錢還債,阿菊越劃越窮是哪招?

hch2006 wrote:
請問這段的依據在哪??
全世界絕大部分(不要說全部, 有人會抓語病)BRT的設計都在中間, 所以他們是最浪費??
只有台中交通局最節省(聰明)??
另外, 還是沒人跟我說, 為什麼可以節省到報站名還是靠司機的嘴巴, 包括開門、關門,
又要動手、動口, 我看司機好忙啊!!
站體旁的荒地雜草叢生, 好在最近有除草, 之前長的比人還高, why??
lkk77 wrote:
如果是我規畫的5~6條公車捷運化(不興建站體不興建專用車道只要規劃路線調整站牌給予轉乘優惠)
成立公車捷運公司,公布路網
5~6條公車捷運同時啟動,可能花不到5億, 剩下的15億也許可以拿來改善公車使用電動車
(跟西班牙CAF免架空線一樣靠停在站的時間快速充電的低底盤電動巴士)行駛安靜無排放廢氣
公車依行駛路線改變車身顏色標示
讓大家習慣依路網(綠線,藍線,橘線,黃線,紅線,灰線)轉乘,而不是去找哪一號公車
除了不是地下化MRT軌道車,其餘都跟台北相同(類似棋盤式路線十字(或井字)加環狀線)
至於原來的公車轉型接駁公車只跑捷運公車站至離車站稍遠的短途社區公車
基本上捷運幹線上,路上只有該顏色公車,車班密集且極少轉彎(比較不會影響其他用路人造成塞車)
目前BRT只有一條線啊!
因為用頭腦的工作不花很多錢,但.....................
lkk77 wrote:
如果建專用道路中間車道去程靠左行駛(專用車道就是要隔離有分隔島)公車開門剛剛好都在中間(車不用改)
捷運公車就是要盡量直線極少轉彎(避免轉彎)進台中市區路幅狹小去程跟回程找相鄰的兩條路(成功路)
去程右轉再右轉就變回程過五權路還是靠左走
專用車道定義: 與其他車輛隔離的車道(也就是須有分隔島或欄杆隔離)
lkk77 wrote:
除了每個地方做法不同,BRT.就是BRT英文字都相同
大家討論的重點就是做法,做法哪一種比較好才是重點,節省費用,能吸引使用者,環保不浪費經費,不影嚮其他用路人的方便性,不然是在討論什麼
車道設在中間我認為才是比較好的做法,除了節省車站數量興建費用,也節省佔用車道寬度,感覺就只是分隔島比較寬而以
錯誤的政策不只浪費金錢,更影響後續發展,以後這些站體,留也不是拆也不是
lkk77 wrote:
你應該聽過台北307公車
你多慮了,台北307首都客運公車有3個門可以上下車,3個門都可以刷悠遊卡(你擔心的問題沒看過)
BRT最終目標就是要蓋路網,跟我說的差 很大
沒建站體就不用拆掉
我說的捷運公車可以一次到位,5~6條一次完成
剩下的15億你可以一毛錢都不花
成功者找方法改善,失敗者找方法找不能做的理由(兩者都很忙)
沒有混合車道的問題,專用車道就是用分隔島隔開(不過我說了根本不須建專用車道)
專用車道是因為目前BRT建了又在兩旁才提出來討論的
lkk77 wrote:
(本棟樓主提出的外國車道就是在中央且是逆向也沒問題)
馬英九任內規畫的公車專用道根本沒必要,我也反對
我強調根本不需要公車專用道,捷運公車號誌調整已足夠改善
如果公車班次每1~2分鐘一班(有如目前台北307公車)還無法消化再建MRT 不遲
晚上9點 307公車全線還有約30輛公車在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