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開車也不用憑空想像開車人我們都開車在慢車道慢 慢 慢 "慢車道"公車越少越好又不是要投胎 慢車道慢慢車開 平安回家慢慢慢習慣BRT就是公車專用道兩截中國柴油公車一截電動公車也是公車dailoan wrote:理性看事情會更清楚蘋果日報一份台中市BRT民調50%比率認為無交通改善(恕刪)
dailoan wrote:沒開車也不用憑空想像...(恕刪) 才想說蘋果這份民調要貼而己林市長不是才做出一分7成5的民調而己怎麼蘋果馬上做一份剛好過5成的來打林市長的臉例不讚成也也將近有4成耶還是11趴是不知道這件事更證明了台中市民對這件事的看法本來就是分歧的另外你說公車在慢車道越少越好那請問你有BRT之後從1000日/輛減少成300日/輛有感嗎?
不可能所有的公車一起放上去。BRT運量不足是事實,海線居民搭車變得不便也是事實。就像咖啡加奶精和糖,慢慢加,邊加邊嚐。一開始先放個兩線,比如88(清水)及機場快捷,除了借用了專用道的便利而加快了速度,同時增加了BRT沿線運量,也兼顧到末端使用者的方便。慢慢地,依據需求,添上其他線,如57(漁港)、81(公益路)、79(逢甲、大慶火車站),再運轉,再測試,調整觀察。不可能一股腦地全砸進去啊,把學交通的主官當白痴嗎?各位純搭BRT,沿線上下的朋友,試試看轉乘的方便度嘛,某天要上班,試著搭到了末站要轉搭藍X線的時候,我等過40分鐘哩,也有欲轉搭的班次接著BRT來,以百米速度衝出站,衝過斑馬線,衝到轉乘站,然後看著要搭的車揚長而去。您來等等看。以目前的BRT內容檢視,不論班距,穩定度,載客品質,都只方便到一部分的人。優化計畫,是個解套的機會,應該要試。配套措施也有很多,比如拓寬黎明路高架橋,看執行力如何嘛。關鍵是如何維持進出站刷卡,與轉換車道時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