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交通要去了解整體規劃而不是片斷,諸如台北捷運甚至有更長的黑暗期,但整體工程完工後就不會有怨言了。日後台灣大道是不會有國道客運甚至巴士,客運似乎會移到大宅門轉運站,整個避開台灣大道。現在火車站及鐵軌高架化等也正在進行許多工程,目前是過渡期,也比台北捷運黑暗期短很多,大家就包涵包涵吧。非尖峰時間其實很好開,尖峰時間就走旁邊替代道路才是良策。
我每天機車送小孩上學經遊園南路到澄清醫院, 從BRT之前跟公車搶道險象環生, 到現在每天一路順暢, 不知市區狀況是否不同, 至少對我這一段是滿意到爆! 到朝馬搭客運或到火車站坐BRT更是比機車方便太多, 還不用錢, 想不出哪裡不好? 甚至一堆人沒坐過BRT也在批評, 我覺得不是BRT做的好不好的問題, 是人的心不滿, 看什麼都不會爽的啦! 到時候選出一個爛的, 再來後悔吧! 很無奈, 台中是我待過台灣最好的都市(天氣環境, 產業發展, 都市規劃, 財務健全,...), 不知未來會如何...
綿密奶泡 wrote:如果不要BRT,只要公車專用道,公車是不是就不用擠機車道,機車就不用跟公車搶道險象環生,尖峰時刻也不會塞車,原有的公車路線市民也不用再重新適應,建置成本也低得多(恕刪) 同一條路上的公車一定要整併中港路/台灣大道/台12線上因BRT減班76%代表同一路線上有太多種公車一條專用道,多線公車只是造成公車排隊公車整併是必然的,同一路上的多線公車要整併,BRT是台灣公車改變的開始很多公車的路程都有某些幅度的重疊性因為常搭公車的人都習慣從A到B 只坐一台車才會有那麼多線的公車市區公車最好是用棋盤式的,可以讓等車時間縮短讓A到B時間更短,"轉乘" 是關鍵國外很多城市都開始推BRT了不僅僅是省錢而已,而是BRT 真的是可以在不花大錢的情況下大幅改善 "運輸效率"移動的重點是 "人" 不是車輛,增加大眾運輸專用道,減少自用車道是未來方向首爾市政府從2004年開始交通改革計畫,公車行駛速度就此提升了32%,讓出道路空間給公共運輸。首爾的交通改革,成功的讓20%的開車族轉而使用BRT,市政府更取消大量停車格和提高停車費。韓國交通研究院院長 金敬喆(KOTI President Gyeng Chul Kim):「過去你在市區會看到有很多的路邊停車位,那裡有很多的停車位,那是在2004年之前,但是現在我們將車位全部都移除了,然後我們擴大人行道。」不再為小汽車著想,回到以人為本,畢竟在城市裡移動的是人,而不該是車,當公共運輸比汽機車更快更方便時,民眾的使用習慣才可能開始改變。首爾就是大量減少自用車道,增加BRT公道首爾BRT交通主軸 有效疏運減塞車這是首爾,BRT站台和車道占了四個,小汽車車道因而被限縮,只剩下三條,30%的道路空間都給了公車,韓國交通研究院院長指著馬路和我們解釋,這樣的道路空間才是最公平的分配。韓國交通研究院院長 金敬喆(KOTI President Gyeng Chul Kim):「我們把BRT設置在這裡,這是非常的困難,因為小汽車它失去了三條車道,他們抱怨交通已經很壅賭了,為什麼你們要多加BRT車道,會讓交通變得更壅堵,但是在有了BRT之後,BRT公車經過這裡只需要15分鐘。」
s8300307 wrote:上週日搭統聯到朝馬後...(恕刪) 您的Before呢?所謂的沒改善要有Before & After來比較~以前,有活動、有大假,整段大塞~現在您指出的一個活動,造成一些狀況是事實,但也不致於是"爛透了"~還是您要提出的是MRT比較好,就算是MRT也是您的預測,如果是MRT的話,那在新光那段塞到了,您是否也要說MRT爛透了?以自身"點"看面,只能僅供參考,當然,公共建設看的是全面性的,但,點的意見也不要就忽視。看看市政府有沒有改善的方法囉。
你是說真的嗎?台華輪運量才1,150人最快巡航速度才22浬如果要達到BRT藍線的日運量必須要來回40個航班如果以八成的載客率來計算至少要50個航班以上在營運的16小時的時間內以22浬的速度有可能達到嗎?又快?運量又高?speak97 wrote:運量不是指這一個交通工具可以載多少人而是指這一個道路面積可以載多少人郵輪運量最高了,乾脆胡說八道挖空開郵輪,又快運量又高,"單就"BRT自己本身,是成功的,但對於BRT犧牲的其它方面,也請不要視而不見